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何维江 || 乌都河畔天门村

 二维码 3842
发表时间:2021-09-28 20:57作者:何维江来源:西南文学网

贵州六盘水天门村1.jpg



贵州六盘水天门村2.jpg




乌都河畔天门村

何维江


天门村,位于乌都河下游吴王山下,由于交通闭塞,时至今日,无论山水还是民俗,仍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和古朴的习俗,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古村落,是文人墨客和摄影师都想去采风的地方。

1999年初秋,为写一篇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反映六盘水市城乡发展变化的稿子,时为《六盘水日报》记者的我,到水城县花戛乡天门村采访。那次采访,我对花戛乡、对乌图河、对天门村的印象,是终身难忘、刻骨铭心的,也让我与天门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天,在开编前会时,报社领导突然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写一篇有关建国五十周年专题的稿子,要求国庆节必须见报,主题是反映六盘水市乡村发展变化方面的通讯。

接到任务后,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以点带面,深入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去采访——六枝的落别,盘县的柏果,水城的花戛,钟山的月照。选花戛是因为花戛是当时六盘水最边远最贫困最不发达的乡镇之一。

那是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在水城县农业局、宣传部相关领导的陪同下,我们采访组来到花戛乡。那时通往花戛的公路,必须要经杨梅、发耳,再从八石山下的鸡场乡绕到龙场、顺场、盘县的普古等乡镇,才能到达花戛,路途之遥,比去盘县城还远。这次采访,让我最难忘的是路况糟糕,百十里山路,几乎都是泥沙路,天又下着毛毛雨,路面泥泞不堪,车子在弯弯曲曲、坎坎坷坷的道路上行驶了六个多小时,终于在天黑前赶到花戛乡政府所在地。

初识花戛乡政府,那里只有零零星星几间房子,基础设施之简陋、办公条件之恶劣是我没有料到的。乡领导弄清我的来意后,食堂给我们宰了一只鸡,笑说这是政府接待客人的最高待遇。次日,乡政府本来安排我就近采访,但我坚持要到最贫穷的村寨去,乡领导商量后拍板,说去天门村。

沿着乌图河沟底破烂的马路,我们提心吊胆到了天门村鸭场组,开始全程步行走访,几个村寨走完,几乎用了一天。但采访的成功、满满的收获驱散了我所有的劳累和担忧。这次采访,让我对天门村的前世今生有了详实的了解,天门村从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门村属于乌图河水系下游村落,村子后靠吴王山,前临北盘江,村民出一次山,难于上青天。因交通闭塞,千百年来,这里的村民几乎与世隔绝。天门村的居民,多是布依族,他们长年居住在吊脚楼上。

天门村之所以叫天门,是因为吴王山高耸在北盘江岸,如一道天险阻隔了这里与外界联系的通道,这里的村民,至今仍保存着古朴的生活方式和原始的民居风貌,这里的高山和江水不但挡住了村民外出的路子,也“抵御”了外来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原始和古老是这里的代名词,如今上点年纪的老人,仍然不会用汉语和外界交流。

从陆路进天门,要翻越巍峨雄伟的吴王山。这里曾是吴三桂西征时戊守的关隘,古战壕仍清晰可见,故名吴王山。在未通公路前,天门村的村民外出要攀越吴王山。那根本不叫路,而是绝壁沟缝中的石梯,往上看,只能看见一线天空的石门。

天门村前,是险要的北盘江。曾经,村民过江靠一座铁索桥,但由于数年前水位上升,索桥如今已沉入水中,村民已无法涉水,而只能靠摆渡。天门村的险山、恶水形成两道天然屏障,别说外强入侵,一般生人都很难进村。正是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天门村才有世外桃源之美。

天门村的吊脚楼为全木泥瓦结构,走进村落,错落有致的传统吊脚楼随处可见。这些吊脚楼靠柱子支撑,悬空于地面之上。   

据说,天门村居民的祖先来天门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一直住在木瓦结构的吊脚楼中,吊脚楼上还专门设有闺女的绣花房。村中老人告诉我,原先的吊脚楼,屋顶是盖茅草的,后来才变成了瓦房,瓦都是村民自己烧制的,不太结实,但很生态。

在天门村小寨组,四十七幢吊脚楼连成一片,古色古香,是天门村尚未出现水泥钢筋建筑的唯一村落。村中妇女依然保持着穿传统手工缝绣的布依族服饰,古老的织布机、碾米的石碓、磨面的石磨等,是每家每户都有的生活用具。

然而,天门村让人向往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与天门村的贫穷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为天门村的贫困感到震惊。初到天门的印象,村里没有电、没有路、没有水、没有厕所,更别说学校、卫生室了。

采访中,多数村民身无分文、四壁如洗,家中没有一条像样的裤子,家家备有一条外出裤,谁出门谁穿,在家的只要能遮羞就行。或许是天热的原故,我所见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少,几乎没有谁穿着鞋子在走路。在泥泞的村里走了几个小时,我的皮鞋走破了,裤腿上沾满了泥,内急时根本找不到厕所。这次采访,对天门村的定论是,“边远、贫穷、落后”。


2018年金秋时节,我随文化扶贫志愿队去天门村。这次去,主要是到天门村开展文化进村扶贫活动。旧地重游,我是怀着探视、观察、对比的心态进的天门村,所以心情格外激动,观察也细致入微。

第一感觉:路好走了,从水城到花戛,不到三个小时就到了,而且一路畅通无阻。最让我高兴的是从花戛到天门村,我们走的是一条新修的到天门村的路,还顺便去花戛天坑看了看,用无人机拍摄了一组全景。车到吴王山,路从半山腰穿过,这次给我的震惊是这条路虽然修得十分艰苦,但它打破了天门无路可走的神话。站在处于悬崖边的公路上,远远就能看到天门村大片大片金色的田野,星星点点的村落镶钳在梯田的周边,袅袅炊烟在村子上飘浮,美伦美奂的天门村,犹如仙景一般,让人惊叹不已。

是的,此时呈现在眼帘中的天门村,已非昔日的天门村了,经过几年的精准扶贫,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次天门村之行,有幸认识了村支书刘忠稳、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景国学等村干部,他们知道文化扶贫和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只要我想采访的内容,他们都毫不保留地、眉飞色舞地给我讲述着天门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最后,刘支书自豪地告诉我,由于天门村至今仍通用布依族语言,居住传统吊脚楼,完好地保留了纺线、织布、刺绣牛耕等传统生产方式和酒令、唢呐、祭祀等传统民俗活动,是全国保留较为完整的古村落,2014年被纳入国家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这些介绍,让我对天门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这次采访,驻村第一书记景国学全程陪着我们,他不但带着摄影师去几个景点拍摄,还一路介绍着村中的标志性亮点和布依山寨的民族特色。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记,我的相机拍的满满的,我的本子写得满满的。如今的天门村,不但古村落、古榕树得到完美的保护,村里还修了村与村连接的石板路,村里还有了学校、厕所和卫生室。

景书记告诉我,前几年,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挣到钱后,将吊脚楼拆除并修建平房,对古村落造成破坏,乡里知道这一情况后,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这一现象已被治止,如今,村里仍保留祖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原始风貌。

是的,为了发展旅游业,村民非常支持乡里、村里的发展规划,不少村民仍坚持穿着传统的布依族服饰,他们想让村庄一直保留民俗、民风淳朴的特色,他们知道,原生态才是天门村最珍贵的财富。特别是天门村入围第三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后,村民们仿佛看到了旅游发展已经给他们带来的美好前景。刘忠稳支书告诉我:目前,乡政府提出,在五年内打造好天门村的旅游项目,让更多的人走进天门,了解天门,让布依族吊脚楼文化,农耕文化传播出去,让天门村的布依族同胞充分享受到脱贫攻坚、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果,让村民真正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

在天门村大寨组,我们随景书记来到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秋收情况,在一块村民正收割稻谷的田里,在一群村民中,我惊奇地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二十年前我采访过的柏昌秀老人。我说起了二十年前天门村的情况,大家淡淡一笑,高兴地说,如今的天门已不是穿不起裤子、吃不上饭的年代了,现在村民的日子正一步步向小康迈进,个个心中乐开了花呢。

在柏昌秀老人抱着稻穗高兴地夸赞着自己的好日子的时候,摄影师们的快门频频按响,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这的这张题为《丰收的喜悦》图片,在随后的省、市“脱贫攻坚摄影展”中多次参展并获奖,成为宣传天门村的一张亮丽明片。

2021年8月中旬,因为省政协要编写《乌都河的故事》的图书和画册,需要大量、详实的文史资料,水城区政协组织了一个调研组去花戛实地调研。这次,我是以作家、摄影家的身份受邀参加的,所以,此行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全方位拍摄最好的图片,多角度写出不同风格的文章。

我的老朋友,天门村原村支书刘忠稳全程陪同调研,多角度介绍着村子的发展情况。在乡政府,乡长高兴地告诉我,刘忠稳是天门村难得的人才,他通过乡干部招聘考试,加之他在天门村脱贫攻坚中成绩突出,现已调到乡里工作,成为能独挡一面的行家内手。

这次调研,来自全市的十多人中,多数是第一次到天门,当他们目睹到如此美丽养眼的自然风光、如此年代久远的古榕树群体、如此原始纯朴的民风民俗、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时,一个个激动得手舞足蹈、喜形于色,立即投稿到与自己调研有关的课题中,并按照自己的文体需要和拍摄风格,奔赴到各个景点自由拍摄和创作。

我是天门村的老主顾了,在写稿和拍摄方面我有我想涉及的主题。那就是天门村如今的脱贫成果和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前瞻。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刘忠稳书记,他毫不保留地说,天门村近两年的发展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速度。截止2020年底,天门村所有贫困人口已全部出列,实现贫困人口“清零”。

在旅游发展方面,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已全面实现,村容村貌整改成效最大,生态建设得到稳步提高,发展成就得到各级领导和部门的认可,2021年3月22日,天门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谈到天门村的发展目标,刘支书说,发展天门村旅游是十四五规划的大目标,天门村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正是需要大力宣传和提高声誉的黄金时期,为整合乌图河流域旅游资源,天门村已与都匀村、天星村、花水村等六个村进行整合,共辖二十二个村民组,整体旅游资源潜力很大,这六个传统古村落村都保存有完整的吊脚楼,有百余棵古树和百余亩梯田。

除花戛天坑、花水竹杆桥、六车河峡谷风景点正在打造外,乌图河沿岸六个村的水、电、路、通讯、厕所、都在整体改造和提升,确保能给旅客一个全新的印象,真正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关于对花戛天门旅游发展的远景,刘忠稳支书是很有信心的,他说天门村有最完整的布依族传统村落,民俗民风浓郁,自然风光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自2014年获批国家传统古村落保护项目后,对全村118栋吊脚楼进行修缮改造,并完成全村石板路铺设和人畜分离点建设。如今,前往天门村观光游览、摄影写生、调研考察、农事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天门村旅游业已初具雏形,市场知名度大幅提升。

目前,天门村正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计划开发旅游资源新景点项目六个,计划投入资金五千余万元,项目建成后,肯定会成为天门村又一支柱产业,成为天门村居民增收致富的可持续产业。

听着这些介绍,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可以肯定,随着六盘水市旅游发展的不断升温,花戛天门村的旅游发展一定会越来越亮,村民的小康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期待着,几年后再访天门村,所见所闻一定会让我耳目一新,再续新篇。



作者简介

何维江:贵州盘县人,1958年9月生。贵师大中文系毕业,1978年参加工作。就职六盘水日报。现为六盘水市老年大学摄影、文学教师。

文学创作方面,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并获奖。主要作品:散文《最苦的人的自豪》获《贵州日报》“风雨阳光40年”征文一等奖、《煤都,有我无悔的青春》获《贵州日报》“放歌贵州60年”征文二等奖。《三线建设成就了六盘水》获贵州省建国70周年征文一等奖。《我是煤都奠基人》获六盘水市“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一等奖。中篇小说《最后一公里》获贵州作家“脱贫攻坚,我在现场”征文优秀作品奖。代表作有:长篇纪实小说《盘县剿匪记》、长篇小说《凉城旧事》(获2008年中国凉都文学奖长篇小说二等奖),长篇小说《夜郎村纪事》,长篇小说《一方水土》,长篇小说《盘县会议内幕》,报告文学集《春风缕惠万家》,短篇小说集《喜事》、散文集《踏遍青山人未老》、诗歌集《心灵深处是故乡》等,30集电视文学剧本《英雄团盘县大剿匪》(获六盘水市首届政府文艺奖影视类一等奖),箸有电视文学剧本《大三线》、《古城烟云》、《三线儿女》等。     

摄影创作方面,截止目前,已有300余幅摄影作品在市级以上多家报刊发表,百余幅作品获奖。摄影作品《六盘水美丽乡村画卷》获2017贵州美丽乡村摄影大赛二等奖、《水城千户彝寨》获贵州省第五届福彩杯摄影大赛三等奖、《水城古镇》获“长者风范”摄影大赛一等奖,《好日子舞起来》获全国“56个民族一家亲”建国70周年摄影大赛一等奖。《家乡的田野》获2020年“大美中国”摄影展一等奖。《美丽彝寨》获2020全国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大赛优秀奖。《丰收的喜悦》获2020第20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入选奖。《水城农民画》入展2021第21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另有一百多幅摄影作品入选各类摄影展。



编辑:曹建新   审核:赵开云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