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吴应文 || 行走调洞村

 二维码 7652
发表时间:2023-09-26 14:19作者:吴应文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步入初夏,正适出行。五月八日应瓦寨镇邀请,前到调洞村走访。

调洞村辖柑子院、坪城、调洞三个片区,共有八百九十户,三千零十五人,与镇政府所在地隔河相望。其地理位置是背靠青山,面朝邛水,地势相对平坦,呈“一”字型铺展。是一个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宜农、宜商、宜居的好地方。

伴随徐徐的清风,沿着宽敞的大道,第一站到了柑子院。该地很早以前是一片沼泽地,张姓率先入住定居,之后陆续有田、杨、谌、粟、侯、高、何等姓入居,就这样原来的沼泽地就变成了村子。该地有一百七十三户,六百七十二人,以张姓居多。进入村子,映入眼帘的是:硬化完好的道路通往每家每户,栉次鳞比的砖房栋栋犹如洋楼。河边的广场有长亭短亭坐落、有鲜花绿树点缀、有体育器材健身。放眼河面,空中有吊桥飞架,拦河坝形成的瀑布如白棉飘洒。沿河两岸的树木翠绿点染,庭前院内花艳香飘,村子整洁,道路干净,村民热情,处处悦目爽心,人人欢声笑语,可谓仙居之地,胜过桃园,是一个宜居、宜养、宜乐的理想旅游之地。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曾以柑橘闻名,故才得以此名。现在这里又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引进良种进行前期六十亩的水果试验,目前已移栽完毕,有望可期。

举步吊桥,前方左侧有一个人工挖掘的洞,带着好奇心寻问,才知此洞非凡的来历。它承载着村民们艰苦奋斗的历史,铭记村民们战天斗地的业绩。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村民们为了滔滔的河水为民服务而开凿的引水洞。村民们用钢钎和铁锤经过两年多时间奋战而成,洞长一百多米。凿洞引水灌溉一百五十多亩,若再开渠延伸到白家,可灌溉面积达两千亩以上。洞打通后不仅服务于灌溉,而且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还建过电站发电,为村民提供照明和动力用电。可以说该洞是柑子院、坪城和调洞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这三个村子团结、互助、友谊的象征。

第二站到坪城,村民们纷纷给我介绍了他们的优势。由此得知,原来坪城是有名的老鸭喂养之村,是盛产鸭蛋之村。据说当年的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才运同志为了找老鸭治病,还专程到坪城来购买。第三站到调洞,调洞是有名的蔬菜之村。二零一一年成立合作社,主要致力于发展蔬菜产业,其品种有芹菜、白菜、青菜、瓜果、黄瓜等,面积为八百至一千余亩,最好年份产值一千四百多万元,畅销于重庆、广东、湖南和周边地区。

走访了这三个村子,总体印象是一村一品一特做得很好,各自优势突出,并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很好的现象。由此从当地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和新希望,备受启发和鼓舞。

人逢喜事精神爽,事业有成劲更足。现在调洞村更加明晰了思路:即狠抓一产,强带三产,力推二产。更加注重了发展目标:即实现“三个千”,这就是千亩水果基地、千亩油菜基地、千亩稻鱼鸭基地。

新思路绘就新蓝图,新蓝图付诸新实干,新实干促成新成就,新成就推进新腾飞。愿调洞村的村民奋发努力,愿他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三穗县作家学会、三穗县诗词学会会员。公开出版诗词集一部。


                                                        (编辑审核:杨荣昭)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