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符号 || 其乐无穷的民间娱乐游戏(三)

 二维码 8798
发表时间:2023-05-22 15:26作者:符号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打 板

打板是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流行于故乡凉山的一种竞争性的儿童游戏,也称为打纸板或打四角板。这里所说的板,指的是用纸张折叠成的方方正正的四角板。童年是天真无邪的,童年玩过的各种游戏更是值得回味的,打四角板的游戏也不例外。那时候,读小学的我们,每个人的衣服、裤子包包里,帆布单肩的书包里,总是揣满或装上一摞一摞的四角板。为了不让大人知道,我们会把四角板偷偷地藏在家中某个角落或箱子、柜子里,有的还藏在床铺的毡子下或枕头下及枕头套里,藏得严严实实,让大人不易找到。

四角板是用烟盒、废旧的本子、报纸、书本等折叠而成的。用纸张折叠四角板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找来一张纸,裁剪为长方形,根据裁剪好的长方形纸的大小,将长的两边对折一次至三次后,从纸条一端开始先折成一个直角三角形,顺着折出的直角三角形往下再折叠出第二个直角三角形,将折叠出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交平放下去后靠着对折的纸条,然后沿着靠着纸条的边缘折叠出第三个直角三角形翻过来压住之前相交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最后折叠第四个直角三角形,用折叠出来第四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插进之前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交的缝隙里,一个方方正正的四角板就折叠好了。第二种方法是找来一张纸,裁剪成为两张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的纸,根据裁剪好的长方形纸的大小,分别将两张纸的长的两边对折一次至三次后,将两张对折好的纸条,架成十字,将四端折成直角三角形,依次叠压踏实,也可折叠一个方方正正的四角板。这称之为折四角板。还有一种四角板,是将若干个四角板串联在一起,我们称之为弹弹板。之所以叫弹弹板,是因为这种四角板弹性比较好,不容易被打翻。

折好的四角板分为正反两面,四个直角三角形依次相互叠压的那面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当然了,折叠出来的四角板越厚重、面积越大,其稳定性就越好,如用牛皮纸或杂志的封面折叠的四角板是最理想的。反之,折叠出来的四角板较轻、面积小,其稳定性就越差,如用报纸等纸张折叠出的四角板总是轻飘飘的。

打四角板的游戏是谁发明的,我们也无须去考究,反正在故乡凉山是大的教小的学,一学就会。打四角板一般是两个人对打,打板的场所只需一处干净的地面。谁先打,谁后打,是通过划嘘嘘的方式来定夺,谁赢谁就先打板,谁输谁就先垫板。所谓打板,就是用手中自己的板击打对方垫在地上的板;所谓垫板,就是将自己的板平放在地面上,正面朝上,垫板也是有讲究的,垫板的一方会将自己要垫的板的四角折成锅底状后放在地上,再狠狠地踩踏上几脚后,重新捡起来平放在地面上。打板时,打的人一般是右手拿着自己的四角板,把整个手臂往后抬高,再使劲用力向前朝着地上对方垫好的四角板打下去,只要将对方垫在地面上的四角板击打得翻了个面,即把四角板反面打翻转来朝上,就算赢了,四角板就归他所有。这时输家紧接着垫板给赢家继续打,这一次若赢家没把四角板打翻面,输家就顺手捡起自己的纸板击打赢家的纸板。就这样循环往复,直到一方的纸板被对方全部赢走,或双方都打累了,需要休息一下,一场打板游戏才算结束。

打四角板是要讲究诀窍的,能否打翻对方的纸板,除了取决于纸板的“战斗力”外,还要讲究击打纸板时的方法和力度,也就是纸板落地一刹那撞击力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快慢。首先,得看纸板的战斗力,即纸板的大小、厚度。若四角板太大、太厚,对手就不容易将其打翻面;若四角板太小、太薄,对手就容易将其打翻面。其次,就要看打板的方式方法和力度了。若四角板太厚,对手就会击打纸板的正上面,地面对纸板的反作用力相对加大,厚纸板弹向空中的高度自然也就高,被掀翻的机会自然也多,也就是赢的机会多;若四角板太薄,对手就会击打纸板的周边,利用击打时产生的风力和冲击波就能将薄而轻的纸板掀翻。

因此,在玩打四角板游戏之前,我们总会想方设法地增强自己纸板的“战斗力”——将厚纸板垫在石板下面压一段时间,或者把纸板平放在地上用脚狠狠地踩踏几下,使纸板更加严实;将薄纸板的四只角尽可能地拉在同一水平面上,不留一丁点儿缝隙;更有甚者,干脆在纸板内塞填上一些稀泥巴或小石片,增加纸板的重量。对此,对打的双方就得动用心思,将对方引诱到高低不平的地段上去,然后选择从纸板周边地面高的一侧击打下去,使纸板容易翻面。通过多次打板的实践,只要认真观察、思考,不断掌握打板的诀窍,打起板来就会得心应手、如鱼得水,用不了多长时间,对方的纸板就会被你囊入包中。

打纸板赢纸板是有很大的乐趣和诱惑力的,记得在读小学的五六年级的过程中,读完一个年级下来,课本和作业本基本上就没有了,全都用来折四角板了。有时在外面打四角板,一打就会打上半天或一整天,双方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打得忘了回家吃饭,直打到天完全黑了,对打翻或垫在地上的板分辨不出正反面了,才善罢甘休,各自回家。回家后,有时也避免不了被大人痛打一顿。有时,因打的时候太过于专注和投入,稍不注意,手指就会与地面接触摩擦,一次板打下来,擦伤了指头也是常有的事。还有就是,打板后的当天,还感觉不到手膀子的酸痛,直到第二天起床时,才觉得胳膊酸痛,有时甚至还出现手膀子泡肿的现象。

打四角板是童年时光里一种不可缺少的竞争性运动游戏。可别小看这种游戏,虽然它的动作简单、机械,但是每当胳膊高高举起,又使劲打下去的时候,既要用力,又要打在点子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运动。可以说打四角板,在活络了全身各个关节的同时,又锻炼了头脑的快速反应能力及判断能力。有时四角板被打得从地上弹起来老高,可落地时依然没有翻转过来,这就增加了击打的技巧和难度。一场纸板打下来,累得满头大汗,有时候把同伴的纸板全都赢来了,有时候自己的纸板又输个精光。那些年,我和同伴们常常玩打四角板的游戏,打的时间越长,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就越大,在强健了身体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弹珠珠

弹珠珠与打板一样,也是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流行于故乡凉山的一种竞争性的男孩子的游戏。所谓珠珠,即玻璃球,直径大约1.5厘米左右。多半是纯色透明的,里面会嵌入类似树叶、花瓣、弯月等形状且颜色各异的图案,在阳光下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光泽,煞是好看。那一颗颗晶莹剔透、五光十色的玻璃珠,在我们的眼里,好似一个个水晶般的万花筒,具有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群群年幼、好动、好奇的孩子们的童心。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弹珠珠成为了男孩子们一种乐趣无穷的游戏。

弹珠珠游戏,故乡凉山的孩子们一般有抢占进“虎窝”和“野战”两种玩法。其中,抢占进“虎窝”的玩法要复杂一些,要选好场地,参与的人员至少要有两个以上;而野战的玩法比较简单,两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玩。

抢占进“虎窝”的玩法是三五个人聚集在一起,选一块空旷的地面,画一条分界线,在距离分界线两三米外的地面上确定一个点,把玻璃珠放在这个点上,用脚把玻璃珠踩陷进泥土后再取出玻璃珠,这时地面上就出现了与玻璃珠大小相当的一个圆形窝儿,称之为“虎窝”。参加游戏的选手站在分界线后,采取翻手心手背和划嘘嘘的方式确定先后顺序,抢占进“虎窝”。只有当玻璃珠进“虎窝”后,才有权利击中其他对手的玻璃珠,并获得对手的玻璃珠最终获胜。因此,抢占进“虎窝”就成了制胜的先决条件。

比赛开始,选手们手握颜色不同的玻璃珠,在分界线处姿势各异,有站着的,有蹲着的,有单膝跪地的,更有甚者像一个伏击的士兵匍匐在地,个个眯缝着眼睛,小脸憋得通红,努力地寻找靠近“虎口”的最佳方位,纷纷向“虎窝”进发。弹珠珠时,手掌半握,先将玻璃珠置于向内弯曲的中指和拇指之间,用中指第一节指弯和拇指中间的指节骨夹住玻璃珠,然后用拇指中间的指节骨用力向外弹,玻璃珠就会直射“虎窝”而出。这时,根据弹射出去的玻璃珠距离“虎窝”的远近来确定进“虎窝”的先后顺序,距离“虎窝”最近的作为有权利进“虎窝”的第一个人,距离“虎窝”最远的就自然是最后一个进“虎窝”的人了,依次排好进“虎窝”的先后顺序。待玻璃珠进入“虎窝”后,就有权利击中其他任何一个对手的玻璃珠并收入囊中。

这里有三种情况需要说明一下。第一种情况是:若第一个向“虎窝”进发的人,他所弹出去的玻璃珠距离“虎窝”很近,那么之后的选手就要见机行事,不能轻举妄动,最好是有意将玻璃珠弹得距离“虎窝”远一点,越远越安全。但也有胆子大、技术好的,只要掌控得好,他弹出去的玻璃珠要么比之前选手弹的距离“虎窝”还要近,要么能击中之前选手的玻璃珠。如果击中,那么不论玻璃珠距离“虎窝”远还是近,他都有先进“虎窝”的权利。第二种情况是:若第一个向“虎窝”进发的人,他所弹出去的玻璃珠直接进入“虎窝”,称为“自来虎”,他就可以直接击中任何一个选手的玻璃珠并收入囊中。这时,为了安全,之后的选手就故意将弹出的玻璃珠远离“虎窝”;若之后的选手技术好,只要他弹出去的玻璃珠经过“虎窝”并与“自来虎”亲密接触过,那么选手双方就要捡回玻璃珠,重新向“虎窝”进发。第三种情况是:若先进“虎窝”的人的玻璃珠,连续被还未进“虎窝”的人用玻璃珠弹打击中三次,也可把将先进“虎窝”的人的玻璃珠赢走。这就是俗话说的:“一绷剔虎皮,二绷自来虎,三绷去死罢。”意思就是说,第一次击中剔掉对方玻璃珠的虎皮,第二次击中自己的玻璃珠就算作是进了“虎窝”的自来虎,第三次击中就算对方玻璃珠已经死了,即输了。

“野战”的玩法,就是两个人对战。不论是在放牛、割草的山坡上,房前屋后的院坝里,还是学校操场上、走廊上,或是放学回家的路上,两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玩。规则也极为简单,就像打板一样,两个人采取划嘘嘘的方式确定先后顺序,划嘘嘘输的一方随便将玻璃珠弹出去,划嘘嘘赢的一方就直接弹出玻璃珠,只要弹出的玻璃珠击中对方的玻璃珠,就算赢了这颗玻璃珠。

弹珠珠,不论是抢占进“虎窝”的玩法,还是“野战”的玩法,参加玩游戏的孩子都要反反复复站起来,再蹲下,或提裤子,或抹鼻涕,或抹汗,甚至有时还要全身趴在地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瞄准要击打的玻璃珠,那副神情极为专注。一场珠珠弹下来,满身都是灰尘泥土,免不了自己拍打一番,有时孩子们还会互相帮忙拍打。可以说,弹珠珠也算是一项全身性的体育运动竞争性游戏。

弹珠珠除了要掌握好弹动玻璃珠的力度外,还要瞄得准,才能获胜。为此,一群群孩子总是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苦练绝技。那时曾经还涌现出一大批弹珠珠的高手,如二姑妈家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的大表弟李再军,即使是两颗玻璃珠相距三五米远,他都能一击即中,且他自己的玻璃珠在击中对方的玻璃珠时能纹丝不动,而对方的玻璃珠已被弹打出去几米远了。大表弟经常是把同伴的玻璃珠尽数收入囊中,他自己仿佛也成了久经“沙场”的常胜将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儿时的我们,一玩起弹珠珠的游戏,就完全没有了节制,玩得忘乎所以,有时居然忘了回家,忘了吃饭。那时我们每人都差不多有几十甚至近百颗的玻璃珠,大多数玻璃珠是装放在家里的罐头瓶子中。每天我们都会抓一把揣在衣服或裤子包包里,输了就回家再抓一把去扳本。每次弹珠珠赢了,会高兴好几天,输了就会垂头丧气几天。当然我们在尽情享受着玩游戏快乐的同时,也会承担和面对游戏带给我们的苦果。因弹珠珠要长期反复跪地摩擦,裤子膝盖处的布总是被磨破、磨烂、磨通,为此,也避免不了父母的责骂。当然,责骂过后,母亲不得不抽出时间,用从其他不穿的衣物上剪裁下来的布料,一次次地缝补在裤子的膝盖处,经一次次的缝补,补疤叠着补疤较为厚实,当然也就耐磨多了。

我上了初中以后,随着学业任务的加重,加之学校离家又远,弹珠珠的游戏就与我渐行渐远了。但那段童年的美好回忆却在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直到如今,我有时下乡,偶尔在乡村看见一群孩子匍匐在地上玩着弹珠珠游戏的场景时,我总会在他们身上寻找我和玩伴多年前的影子。

坐转珠车

当我在城市的广场上或人行道上,看到那一辆辆由两三岁的小孩子“驾驶”的仿真电动玩具车、卡通扭扭玩具车转来转去怡然自得时,便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坐过、玩过的转珠车。瞬间,童年时玩转滚珠车的场景便会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我们这些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农村出生的孩子,那时根本就没什么玩具,大多数玩具都是自己制作或由大人制作的。转珠车即是自制的一种小型玩具车,可以坐人,十分难得。在我童年的生活中,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转珠车,那可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转珠车给我的童年生活,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所谓转珠车,一般是用三个转珠(即轴承)和几根小圆木、一块木板制作而成的一种运动娱乐的小孩玩具。轴承,俗称转珠或滚珠。三个转珠是铁质的,一大两小。一个转珠由一大一小的两个铁圈组成,小的在内部,直径三四厘米至六七厘米不等,外围带凹陷的槽。大的在外部,直径十一二厘米至十三四厘米不等,圈内带凹陷槽。大小圈凹陷的槽内夹着等大的七八颗钢珠,内外可以分开转动,这应该就是当地人们称之为转珠的来历吧!童年时的转珠可不好找,它主要存在于一些需要轮轴的机器中,如拖拉机、打砂机、解放牌汽车等。那时要想得到转珠,可以说是一种奢望。还好,我幺叔和我们寨子上的一名退伍军人学修拖拉机、打砂机等,在我多次的软磨硬泡之后,我的奢望终于如愿以偿,向幺叔求得了三个锈迹斑斑的转珠,其中一个大的,两个小的。

转珠是制作转珠车最核心的零件,有了转珠,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在家中找来一块木板和几根圆木,一颗比较大的、螺栓与螺母匹配的螺丝,再加上几颗大铁钉,就可以制作转珠车了。制作转珠车的工艺很简单,取4根大杯子口般粗的圆木,其中两根近1米长,另外两根分别为约30厘米、50厘米长。将4根圆木大体摆成一个梯形的样子。在长约50厘米的圆木两端各安装上一个小转珠,就成为车的尾部。在长约30厘米的圆木中间安装上一个大转珠,再在大转珠两侧的圆木上用大铁钉各钉上事先砍好稍比大转珠半径高的木墩子,就成为车的头部。用大铁钉将近1米长的两根圆木的两端分别钉在安装有转珠的两根圆木的两端后,在车的头部的小木墩处钉上一块长约60厘米、宽约15厘米的横木,作为脚踏板,双脚就可以搁在上面,控制小车子的转向。在钉好的横木的中间和一块长近1米、宽约50厘米的木板的一端居中,用火钳各烙上一个稍比螺栓直径大的一个圆孔,将螺栓穿过圆孔将横木与木板连接起来,并上好螺母,将木板另一端用大铁钉钉固定在安装有两个转珠的圆木上作为坐垫。在一阵噼噼啪啪的操作声中,一两个小时一辆车子便制作完成。顾名思义,称之为“转珠车”或“滚珠车”。

坐上“转珠车”车,两脚分开,分别踩着脚踏板控制方向。转珠车不像现在的玩具车,它本身是没有动力的,下坡时全靠惯性,平路时要靠人为的推力,才能行驶。特别是在乡村泥泞的土路上,转珠车根本就寸步难行。因此,生产队社房前面的那块宽敞平坦的晒坝场,便是坐转珠车的最佳场所。坐转珠车时,在平坦的晒坝场上,至少需要两个人的配合。一人坐在转珠车上,另一人在后面推着坐车人的肩膀,绕着晒坝场转圈。坐转珠的人,双脚搁在前面的脚踏板上,根据实际情况,左蹬右收或右蹬左收,自由控制转珠车前进的方向。遇到紧急情况,双脚蹬在地上,凭借鞋子与地面的摩擦,将转珠车刹住停下来。转珠车发出清脆的声音,轻微的震动从双脚、屁股传至全身,肌肉颤动后的微麻,令人感到从未有过的舒适。坐的和推的互相不停地更换着角色,享受着转珠车行进时带来的无限享受和乐趣。

老家对门垭口有一条较直的斜坡小路,长近百余米,但路面凹凸不平。经过我们的修整,把路面弄好后,将转珠车扛上小路的最高点摆放好,人一坐上去,双脚踏住脚踏板,转珠车就自然快速下滑,且速度越来越快,转珠与地面摩擦碰撞,产生较大的震动颠簸,与晒坝场比起来,那种刺激感特别过瘾。按照事先定好的顺序,一个坐过后,下一个接着上,从斜坡小路的最高点滑到最低点,然后又扛着转珠车走上来,再滑下去,如此反复,不亦乐乎。每次坐转珠车的人向前行进着,其他的小伙伴就跟随着奔跑欢呼。转珠车和地面摩擦发出“哗——哗——哗”的声音,伴着孩子们的欢呼声在乡间上空回荡。

那时,转珠车数量极少,而想坐转珠车的孩子却很多。为了减少等待时间,有时两人同时上车,一人坐着,一人站在后面的横梁上,双手搭在前面同伴的肩膀上,身体稍向前倾,确保车子稳定前行。二者如果配合不够默契,车子的重心就会后移,导致车头翘起,车仰人翻。旁观者幸灾乐祸,捧腹大笑!有时一人推,几人坐,按顺序来,谁也不抢谁的先,谁也不占谁的位。坐在前面的,脚踩着横板,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方向滑行在路上,一股风扑面而来,而后面推车的人是一路小跑,速度也越来越快。有时由于速度过快,转珠车在拐弯处总是险象环生,不时发生人仰车翻的情况。即使这样,依然阻止不了孩子们对转珠车的热情。

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们在模仿学习中,不断改进转珠车的制作,由原来的脚控方向,改为手控方向,当然制作要求也要高一些。造型新颖的转珠车,引得小伙伴们跃跃欲试。双手掌控着方向,有了驾驶车辆的一种体验,更加接近真实感,也带来另一种不同的感受,给童年留下一段更美好的回忆!

几十年过去了,虽然现在我经常驾驶汽车,但记忆中,玩转珠车的感觉还是那么美好,转珠车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时过境迁,如今转珠车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再受孩子们的热捧,但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们来说,仍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转珠车带给我们美好而深刻的记忆。


作者简介:符号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男,汉族,贵州水城南开人,民进会员,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六盘水文学院签约作家,六盘水市水城区文联主席。有小说、散文、散文诗、诗歌和评论散见《西部散文选刊》《贵州作家》《香港散文诗》《江西散文诗》《师范生周报》《中专生文苑》《贵州政协报》《贵州教育报》及中国作家网、民进中央网、贵州作家·微刊、文学贵州·微刊等。出版有书信体小说集《那些年的爱情》,中篇小说集《远逝的恋情》,散文集《乡土物语》《岁月笔记》。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