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尹仲隆 || 古往今来长德冲之私塾

 二维码 8055
发表时间:2022-06-27 14:07作者:尹仲隆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故乡从历史深处走到今天,已日渐式微,褪去了昔日的芳华。但是,新的故乡又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用简略的文字把远去的故乡及今天的故乡记录下来,以飨读者,以了心愿。——题记


图永堂尹长松曾和我聊起小时候读“老书”(私塾)的故事。

私塾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的学生由儿童组成,重在识字;经馆的学生以成年人为主,大多忙于举业。私塾是我国古代以至近代广大农村存在的一种民办教育。

蒙学是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古代儿童“开蒙”的年龄在四五岁左右,相当现在幼儿园中班、大班的年龄。蒙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掌握一些基本文化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等。

长松说,教蒙学的先生是我的远房堂兄寿梁。他头稍仰,眼睛微眯,思索一会儿,记忆似乎把他带回到久远的过去。长松娓娓道来,我津津有味地听着。

尹寿梁教过私塾,我在“长庆堂”那篇文章里提到过。

寿梁和我同祚字辈,共高祖楚元公。他曾祖、祖父都是单传。寿梁的母亲荫墀九娘年轻守寡和儿子相依为命。

我祖父为了荫墀一房能够顺利赓续绵延,赠送荫墀九娘数亩水田,还供她儿子读私塾。寿梁长大成人后结婚生子,以教蒙学为生。后来寿梁到长沙某粮店当账房先生,把母亲也接到长沙,妻子和孩子留在老家。

解放后,寿梁家有水田旱土,被划为地主。土改运动中,寿梁的妻子挨斗争受折磨,没有怨言。

文化大革命“清理阶级队伍”时,寿梁和他母亲从长沙被遣送到老家。老辈挨批斗,子女受歧视。荫墀九娘后悔了,说:愚九爹不送我家田土,我们不会划成为地主成分,今天也不会遭罪了。

我祖父哪像刘伯温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祖父哪能知道自己去世多年后世事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长松说读蒙学的都是长德冲人,有寿梁的儿子奇方,我哥及尹道恕、尹才叔、尹文芳、邹友云、邹苏云等十几个学生。

长松说:“读蒙学,冒一嗲味!”就是教读、点读、点背。先生点一段《三字经》教读,我们跟着读,然后唱读。

先生不解释,我们也不懂读的是什么,放肆地唱读,“喊、嚎”!“把屋子都抬了起来”。先生抓人点背。大部分过关了,先生再带读下一段。

就这样把《三字经》学完。我现在还能背《三字经》一些段、句,也能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

读得差不多了就写蒙帖。先生写上:“藤子年年长,龙门日日开。家无读书仔,官从何处来。”

我们用蒙格纸仿写。磨墨,用毛笔,写完一张蒙帖,有人成了“三花子”,互相望着傻笑。

先生认为写得好的字,用毛笔蘸土红水画个圈。

“现在‘大领导’阅读文件圈阅(在文件下自己的名字上画个圈)可能是由此而来吧?”长松笑着说。

蒙帖写得可以了,先生再写第二张蒙帖:“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我们也仿写。蒙帖内容,我们也似懂非懂。

学生是“耶崽”年龄,大的快成年了,小的却只有五六岁。有聪明的,读几遍就能背诵;有愚钝的,短短几句读半天还不能背诵。先生常用手指戳某某的头:“死荚子”(方言,不会读书)!他挨戒尺也最多……

长松说:“先生寡言少语,用戒尺代话。这就是‘读老书’。解放后,我读了几年新学,小学没毕业就参加劳动自食其力了。”

回忆起我兄长回忆自己读蒙学的经历,更加能了解当时的私塾教育。

“我上私塾了。启蒙老师是我的堂老兄寿良。在极其简陋的矮屋里布置出一间‘教室’。一张又长又宽的大木桌两旁坐着十几个均比我高大的男孩,都是淘气、调皮、闯祸、捣蛋的角色。先生分别用红笔带我们点唸、唱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增广贤文》等线装古书。教完十几句后各自回到自已座位去唱读。

第二天,学生依次笔直地站在先生面前背诵。背不顺畅流利的,先生用厚厚的竹片打手掌。学生被打得皮青手肿而不敢哭叫。我或因年纪小,或因‘出身’好,从未挨过打。所学的内容我全然不懂,味同嚼腊。

伙伴们课余的种种恶作剧,使我大开眼界。

一次,尹才叔、尹长松等大男孩,趁先生离开教室休息抽烟时,立即将一块石头塞进裤裆,并用绳子扎着让那一大坨突出来。头上披戴着苎麻丝或棕叶,上衣翻穿着,打扮成想象中的‘红毛野人’,爬上长条桌上狂舞乱嚎。

想不到先生来了,他气得挥动着戒尺一顿乱抽,‘教室’里一片哀嚎声……

回忆读私塾唯一的收获是,蒙写先生预先用赤笔写好的字帖,从而学会了认读、书写一些方块字了……”

老一辈知识分子,如梁漱溟、胡适、茅盾、老舍、巴金等都经历过私塾,这种传统教育让华夏五千年文明、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在族谱上得知,长德冲图永堂的尹彝初、尹桂岭教过蒙学;二泉堂的彝伯也教过蒙学,《太平四修族谱》上还有其赞:“身列儒林出尘拔俗颇精书法谙世故薄游柳城境屯神豫居然名医济世无数足见平生不凡自负”。

寿梁应该是解放前最后一个教蒙学的人。当时长德冲那一届读蒙学有十几人,除了我哥和先生的儿子奇芳外,其余都是贫苦家庭的孩子,可见长德冲人不论贫富都重视文化教育并潜移默化到如今。

蒙学,让农村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长德冲亦如此。

他们读蒙学的“教室”在长庆堂,房子大概四米来宽、六七米长。房子不知是尹振纲(尹道恕父亲)的还是寿梁自己的房子。

解放后,这间“教室”分给了桐三爷。桐三爷有仁德、怡德和任德三个儿子。后来“教室”归怡德所有。再后来,怡德的儿子益美在白玉学校前面建了新房,老屋也就废弃了。

2021年6月的某天,我无意走进了那间“教室”。

“教室”屋顶坍塌出一个洞,阳光从洞口漏下来,落在地上,屋内才生发出一丝阳气;地面陷下去一个洞(废弃的红薯洞),不很深,一股潮湿的霉味从洞里冒出来。

我呆望着那个洞,洞也呆望着我……人去楼空,孤独寂寞,断墙残瓦,目不忍睹。抬头望,屋顶那洞口外有一片湛蓝的天空,悠悠白云在游动,似乎牵动着光阴在游走……我的思绪突然停顿。以前热闹的的蒙学书房,竟成这般模样!一些书童也作古了,如邹友云、邹苏云、尹长松、尹文芳等。

“今夕是何年”?一种莫名忧思和惆怅茫然在头脑中挥之不去,时间是把杀猪刀啊!我傻呆呆地在那里站立了许久,然后默默地走出了“教室”……

蒙学的教学内容单调,先生教法也呆板,不怪学童觉得“味同嚼蜡”。现在小学开设的课程多样化,有语数自然音体美等,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并使他们全面发展。

目前,农村普及了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职业技术教育也基本普及。长德冲的文盲已经极少,大学毕业的和正在读大学的应该有百多位了吧?这些人中有硕士、博士生,还有大学教授。以管窥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有了史无前例的提高。

日升月移,今非昔比!


作者简介:尹仲隆,退休教师,垂垂老者,垂垂老者,网络新兵。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