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赵开云 || 海螺吹响幸福来

 二维码 6052
发表时间:2022-06-15 16:50作者:赵开云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似乎一直以来,有个莫名的声音在心灵深处不停地呼唤我,像拍岸海水不停地撞击我的五脏六肺,让我蠢蠢欲动寝食难耐。那声音时有时无,有时细若柔丝钻耳,有时又似清音从穴孔掠过,可我始终不能判定,这个穴孔究竟为何物,到底在何方,它何以长久执着地呼唤我。携着长久以来的疑惑偶然来到一个叫草山的地方,在石林堆里与那块阳光下闪耀着光华,酷若海螺的神石遥遥对望时,我的内心发生了剧烈的共鸣与震荡!清风拂过之处,山坳里海螺村被阳光照亮的瞬间,我才突然明白,冥冥之中我和海螺有个约定,这注定了我将循着海螺发出的声音去感受海螺村前世今生的缘分。我想:该去了......

    海螺于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2016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国民间情人节。阳光温暖地洒在大地上,天空有成群的绵羊在逐草漂移,不知名鸟儿们的多声部合唱被淙淙溪水漂洗得更加轻灵动人。从下大旅游公路下车的人流,唱大戏般肩扛手提花花绿绿各种各样演出道具,沿着碎石铺就伸向山中的毛路,在众声喧哗里赶往保华镇海螺村首届万寿菊旅游文化艺术节活动地点。近四十分钟的行走,高跟鞋如行进在坑坑洼洼土路上的电三轮般左摇右崴,令好些习惯了地砖油路的参与者们香汗淋漓苦不堪言。担任本次活动主持人的我,特意打理的秀发和精致的妆容在烈日下早已惨不忍睹。到达黄土大坝中心活动点时,海螺村的领导们脸上尽显疲惫和感动,在感激中不停地招呼安抚徒步而来的“各路神仙”们到指定凉粉摊前吃午餐。好在漫山遍野能见处,有浓绿衬托着的大朵大朵金灿灿的万寿菊,给人带来震撼和愉悦,无形里冲淡了所有人的疲惫和辛苦。万寿菊独有的味道随风袭来,令人迷醉和恍惚。身着民族盛装的苗家儿女边吹边跳,婉转悠扬的芦笙曲稀释了参与者们的困倦与兴叹,也点燃了乡民们的欢欣和激情。四里八乡上万人潮踩踏着黄色尘土,把这个叫海螺的小村子演绎成一场盛大的花海歌场,演绎成“盛夏花球满圃金,葳蕤羽叶碧消魂”的人间奇景。我手中的麦克风调剂着歌场节奏,胸中澎湃而出的气象与花海、人潮、热浪、黄土地定格成了我心中海螺村的第一幅影像,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再次感受海螺村是在2019年8月的某天,为看望一个驻村扶贫的朋友造访而来。进村的路在脱贫攻坚战中已经可以车行,不再是障碍,当年的歌场旧址已经耸立起了一栋崭新的村委会大楼。在窗明几净的二楼接待室,我又见到了那块在满山青翠之巅孤独矗立的海螺石,它被拍成照片放大挂在墙面上。刹那间,我莫名地想到了石头记,我不知道这块海螺一样的石头,它是否承载着哪个仙人的山盟海誓?也不知道,它可曾暗自吹奏过这片黄土地的前尘过往?更不知道,它是否暗寓或寄托着海螺村人的某种期盼和愿景?脱贫攻坚战役还在进行中,久别话聊的依然是不变的友情。山村发生的变化就在眼前,走走停停里多了“从别后,忆相逢”的无数家常话。然而,海螺村留给我的第二幅影像,依然是前尘模糊,后世不清的。两次前来的目的不同,遗憾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但内心萦绕的那份与海螺莫名的联系却更加清晰许多。

    缘分是最奇怪的,一个人如果和某个地方有缘,在百转千回之后注定总会相逢,而这场相逢的缘分就像水中礁石,谁想绕开谁都绕不开。我与海螺村的缘分,我对海螺村前世今生的探寻,在2022年初夏终于遇到了契机,冥冥中的召唤得到了印证和兑现。

    这是我第三次前往海螺村。电话联系驻村第一书记张家相,听说我是首届万寿菊旅游文化艺术节的节目主持人,要来写关于海螺村的文字时,张书记说起了当年大家扛着音箱设备、摄影器材、服装,踩着高跟鞋走半个多小时到达活动地点的场景,隔着电话爽朗地告诉我,一定等待我的到来。

    驱车沿月照乡经下扒瓦向王家坝行进途中,宽敞柏油路两旁的青山绿水赏心悦目。从王家坝转向村委会的水泥村道,路口竖立着“王家坝草莓采摘园”广告牌。沿山间车道上行,一栋栋两层或多层小洋楼挺立在道路两边,硬化过的庭院干净整洁,有的修了凉亭,有的造了水景假山,楼顶太阳能热水器触目可见。车道转弯处,“爱”、“爱我海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崇德向善”、“饮水思源”等红彤彤的大字不仅是刻在石头上,更是刻在了我的心上。当年路边杂乱无章的房前屋后,现在消匿了;当年院边地角乱堆乱放的碎石腐草,已被栅栏围成小菜园;当年不起眼的道旁石头,如今被赋予了文化色彩。窥一斑而知全貌,海螺村真的彻底变了模样。

    在村委会办公室,我见到了驻村第一书记张家相和村支书陈林。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张家相书记,待人谦逊,诚恳和蔼,朴实的脸上布满干事创业的辛劳。简单交流之后,他把介绍海螺村过去状况的工作托付给了陈支书,声称陈支书更熟悉,更说得清楚,随后便去电脑上处理其他工作去了,但不时插话,补充陈支书遗漏的地方。

    陈支书不像张书记魁梧高大,中等的身材和黑黑的脸庞显示出一种精明能干,说起话来也头头是道,看得出来是一个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干事很有决断的角色。听他的陈述,仿佛就是在听一部海螺村的发展史。

    海螺村是在“撤并建”时,由发箐乡和保华乡各划出相关村民组形成的行政村。过去,这里的交通曾经极其闭塞,进出只有一条小土路。在下扒瓦到大桥的旅游大道没修建之前,不管是进来还是出去都必须从红旗矿绕行。陈支书笑着说:他曾经为了从海螺村到保华镇去开会,竟然要骑摩托绕行三十多公里才能到。晴天还好,若遇到下雨天土路上坑洼积水,那就只有哭爹喊娘了。水浅之处,随着摩托车的疾驰而过就会犁出一道水迹,水花朝两面飞溅;遇到积水过膝的地方,摩托车排气管往往被积水淹没,只能发出“ju-ju-ju”(音二声)的声音宣泄着苦难,再也不能前行,人也只好望路兴叹,另寻其他办法赶会。说起这些过往,这个14岁就外出谋生的年轻村干部黢黑的脸上浮现出生活打磨之后的乐观和坚定。“好在2016年首届万寿菊旅游文化艺术节之后,得到各方关注支持,借力脱贫攻坚的东风,路终于修通了,家家户户都与主路硬化贯通。等到山后麒麟北路延伸段这六、七公里的路修通,那海螺村离市区就更近喽,不用绕道大河边、红旗矿、大垭口,开车只要十多分钟就能到了。”张书记笑呵呵地从办公桌那边插来一句。说起修路,陈支书也是感慨良多。为了让村组的小路融合贯通,村支两委协调修路也曾历经艰辛。为做通老百姓的工作,陪老乡喝一整夜苞谷烧成为工作常态;哪怕是遇到村官占道也照样要清除;遇到不通情理的霸道村民为了个人私欲图谋阻碍修路时,上百村民跟着村支两委干部上阵讨公理的事也曾发生过......不听陈支书言述,有谁会想到四通八达、融会贯通大动脉的利民村道建设,背后竟会隐藏这么多困难和艰难时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房子是一个家庭生存的根本。从村委会二楼的照片墙上,依稀可以看到海螺村村民曾经“家”的状况。当年,有瓦片盖顶的房屋在这里已经算是好人家了。2009年,村委摸排走访村民住房时,有一户人家仅有二十来平,一米多点的石墙上用树枝胡乱地搭着,上面盖着茅草。屋里是一溜大通铺,中间用透着光的竹篾席简单地隔着,老夫妇睡一边,小夫妇睡一边,情景让人辛酸......“贫穷至而廉耻不顾”。或许在极度的贫穷面前,廉耻已变成了不可企及的奢侈品。甚至还有一户人家连土墙都没有,用苞谷草围墙,苞谷草盖顶;睡觉垫的是苞谷草,盖的也是苞谷草。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像一条条冰冷的蛇钻进来,细细地抽打在他们单薄的衣衫上,蚀骨透心的寒冷蹂躏着他们的灵魂,唯一能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活着的是“家”里的那一堆暗淡无力的、用苞谷草生起的火,做饭靠它,取暖靠它,这是他们忽熄忽燃的幽渺希望。走访的干部看得心惊胆战,担心他们一不留神全家葬身火海也无人知晓。我也听得寒颤四起,鸡皮疙瘩密布,内心感到无比震惊和刺痛。“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相比较,杜甫老先生笔下的茅屋,不知要比这户人家好上千百倍!这就是曾经深度贫困的海螺村极贫村民的“家”!精准扶贫来了。危房改造、按户给补助,宅基地规划,如今,连当年最贫困的这两户人家都搬进了家电齐备的新房子,其他人家居所的改变就更不用说了。倘若杜甫老先生泉下有知,想必也会倍感欣慰吧!

曾经的海螺村,用水是要靠“守”的。山上一眼小井,有少许地下水渗出,要等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以舀出取用。为了用水,村民们只得夜半三更打着手电筒,背着50斤装的塑料桶或者水缸去排队。如果哪家急用水或是需要多用点水就必须得在水井旁边睡觉“守水”了。水,在从前的海螺村比油还金贵!一次赶集,几个老乡聊天,讨论谁是十里八乡最讲究的人,最后一致推选出一个大家都觉得名副其实的人,理由竟是因为这个人一周要洗一次脚。2010天降大旱之年,为了保证基本饮用水,村支委的干部们四处寻找水源,自掏腰包买材料、购水泵,接通管道。为了村民能吃上水,陈林支书在水源洞边甚至脱下外面衣裤,穿着内裤跳入水中,用材料一层一层堵漏。材料在他手中被捏弄成不同形状,漏洞一个个地被堵上,等他出来时,浑身成了一个泥人。水蓄到位后,被引导出来,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可又有谁知道他们为此所付出的辛劳呢?村官也是官,村官也是人;村干部是干部,村干部也是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他们的职责,他们从不以此为荣,以此为傲,这是一群可爱、可亲、可敬的人,老百姓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希望。天降大旱的教训是深刻的。此后新建的海螺水厂,早已经为家家户户把自来水接通,人畜饮水不再困扰村民,农田灌溉再也不是问题。

曾经的海螺村,夜里残灯如豆。几声狗吠伴着幽暗的灯光把山村渲染得幽深迷茫。老百姓家用功率最小的粉碎机,转着转着就像一个身体疲惫的老人喘着粗气,最后在一声长叹里轰然绝尘而去。出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千家万户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村委会为此多方奔走,想方设法地联系供电单位,为老百姓安装新的变压器,让机器轰鸣,让灯火照耀山村。现在夜间途径海螺村时,定会看见层层灯火沿山势上升,宛若天上的街市把大山深处点缀得诗意盎然,更衬托出神秘的静谧,与都市夜晚相比,别具一番风情和写意。

海螺村的山变了,海螺村的水变了,海螺村的路变了,海螺村的房子变了,海螺村的居住环境变了,海螺村的人也变了!从前,脱贫攻坚开院坝会的时候,召集村民开会喊不来;即使有少数人来了,村干部在上面讲,村民便在下面闹。有的喝得醉醺醺地在下面乱吼乱叫,有的用民族语言谩骂什么站在上面的人也不知晓,每开一次会都像在打一场仗。是脱贫攻坚成效改变了村民们的思想,是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们的满腔真情改变了村民们的观念。现在,无论开什么会,村民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一喊就来,来了就安静仔细听,不明白的地方就问,弄清了就会服从安排,认真地去做,做了就能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村庄是中国人最能寄托乡愁的地方。在这里,有村民们的亲人,有他们的精神传承,有他们的信仰,也有他们的创造。他们的灵魂在这里,他们的灵魂自然也恳求一个干净、自由、美好的家园。海螺村也一样。在我的感受里,他们的精神家园是幸福的,他们的幸福也给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带来幸福,分享到了幸福。

海螺巨变,是谁书写了海螺村的前世今生?

毫无疑问,是一群最平凡最可爱的人,一群不计得失,走在前头的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干部。村支两委的干部理清“要有自己的大交通,要有自己的大产业”发展思路后,动员村民们搞栽种,抓养殖。起初,老百姓不愿意种蔬菜,他们就自己带头干!路修通后,他们带领村民再整合种植方向,“草莓采摘园”、“魔芋基地”、“羊肚菌栽种大棚”、“长势喜人的折耳根”.....海螺村变成了城市蔬菜基地,便捷的交通为村民们掀开了新的一页。海螺村的巨变,还离不开生于斯、养于斯的村民们,他们是推动海螺村社会发展进步的有生力量,是海螺村社会发展进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推动海螺村不断前进的真正动力!正因为如此,海螺村变成了我从知之不多到完全不熟悉而又伸手可触的神往的海螺村!

临别前,张书记提议带我们去参观海螺村的市级示范点“小康菜园”。

干净整洁的道路鸡犬相闻,家家户户门口的特色凉亭,别具特色的鸡舍,栅栏围起来的菜园子让人耳目一新。地里菜蔬喜人,路旁樱桃像姑娘喝酒后微醺的脸颊,在青绿之间妩媚企盼。走到这家,“张书记,快来坐!快来坐!”走到那家,“书记,来了?”然后赶紧搬凳子出来。每一句普通的问候里都饱含浓浓的亲近和情感。“哎呀,张书记,如果过年,请吃杀猪饭,你岂不是要忙不过来?”我们打趣说道。“哈哈哈,是啊。刚来的时候我们经常吃的是‘洋汤锅’(洋芋和豆子煮成一大锅),现在过年都要吃过年猪喽。一到过年,老乡们排起队地来邀请。有时一天有四五家人杀猪,去吃多吃少不重要,但必须每家都去转转,那段时间简直都要吃出高血压来。”张书记爽朗的回答。“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猝不及防地就闯进了我的脑海。是啊,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才会受到老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想起曾经深度贫困的海螺村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想起老瓦片、土坯房、茅草屋、臭水沟早已成了海螺村人再也不会回去的曾经,想起改造人居环境,共建小康菜园,改变种植习惯,嫁接栽培果树,参加医保农合,“黑户村”变成“信用村”已成常态,想起崭新的海螺村渐渐勾勒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境的将来,不由得喜上眉梢,似乎有一支清音在耳畔回响,召唤着我去感受。

听闻海螺村的村民世代流传说:草山上的海螺发出声音时,就会有天降喜事出现。

听,海螺声响了,幸福已在路上······



作者简历:赵开云,女,贵州钟山人,六盘水钟山区文学沙龙成员,六盘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协会员,省评协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南文学网散文版块、小说版块编辑,作品散见《华夏散文》《西部散文选刊》《贵州文学》《雪莲》《岷州文学》《杉乡文学》《乌蒙山》香港文汇报》《乌蒙新报》《六盘水文学》《六枝文艺》等,参与出版散文集《故园情》,合著文学史《脉动——明代至民国六盘水汉文学史略》一部、合编《脉动——明代至民国六盘水汉文学作品选》一部。


(编辑审核:冯静海)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