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默语 ||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情怀

 二维码 6385
发表时间:2021-06-20 22:00作者:默语来源:凉都妙笔工作室网址:https://www.xnwenxue.com


    在沪昆铁路贵州六盘水机务家属区,居住着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这位老人脸堂黝黑,头发花白,衣衫整洁,声音略显沙哑,高大魁梧的身形已略显佝偻。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常常流露着慈祥的笑容。他,就是---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先进个人”、“火车头奖章”、铁道部劳动模范、成都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学雷锋标兵赵春翰。他的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等20多家媒体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和震撼力。

赵春翰是一位在医疗战线奉献了30多个春秋的医护工作者,心里装着医院医德医风的建设和发展,装着铁路职工的疾苦,视病人如亲人,视事业如生命;他医德高尚,一直埋头耕耘于医疗临床第一线,把满腔热忱倾注于他所热爱的医疗事业,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所牵挂的每一位病人。

年过耄耋之年的赵春翰,生于烽火燃烧的抗日年代。16岁时的赵春翰带着梦想离开家乡应征入伍当了铁道兵。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以聪明好学、为人善良、做事诚实,很快赢得了部队上下的一致好评,不久就在部队卫生队当上了卫生员。1966年复员到六盘水铁路线路医院工作,短短几十年,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工作,最终成为六盘水铁路医院院长。在赵春翰工作期间,医院先后多次荣获成都铁路局、贵阳分局“优秀职工政治思想工作研究会”称号。并连续10年保持成都铁路局、贵阳分局“文明单位”称号,多次荣获六盘水市“文明单位”称号。目前,该医院已被定为六盘水市新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工作中,赵春翰全身心投入,视病人如亲人,不断地为患者解除病痛,尽量让铁路职工得到实惠。31个春秋,赵春翰究竟看过多少病人,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在临床工作中,赵春翰一直强调一个“仁”字。医乃仁术,赵春翰的仁术,体现在对患者的一视同仁上:他对患者如春天般的温暖体贴,从不会因为患者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而厚此薄彼。体现在对患者热情周到上:对每一位患者,他都会微笑着接待;每一个疑惑,他都会详细地解释;每一份痛苦,他都会尽量去抚慰。忙碌的病房里,经常穿梭着他矫健的身影;患者的床旁,经常出现他关切的笑脸。他是如此和蔼可亲,丝毫没有院长的架子;他又是如此尽职尽责,默默地肩负着一院之长的重担,履行着一个医者的天职。赵春翰用他的真诚、清廉、善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将“仁”这个字眼演绎得淋漓尽致,将如履薄冰的医患关系,相处得融洽自然,赢得了患者和家属们的赞不绝口。

赵春翰经常教导医护人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已经承受了很大的痛苦,特别是肿瘤患者,他们经过多次放疗、化疗后,病痛在不断加重,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每次面对他们时,如果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这时候,无论他们有什么样的表现和要求,你都会欣然接受。

为了让年轻的医生、护士回家过年过节,每个节假日,赵春翰都主动留下来值班。一到周末,他不是在病房转一圈,看看情况,就是坐在办公室写病历。赵春翰曾教导年青的医生:病历是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情况的系统记录;是临床医师根据问诊、查体、辅助检查以及对病情的详细观察所获得的资料,经过归纳、分析、整理、书写而成的疾病档案资料。病例不但真实反映患者病情,也直接反映医院医疗质量、学术水平及管理水平;不但为医疗、教学提供极其宝贵的基础资料,也为医院管理提供不可缺少的医疗信息;在涉及医疗争议时,病历又是帮助判定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要以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写好病历。正是由于赵春翰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病人和家属放心和信服,促进六盘水铁路医院医疗水平、服务质量。

“赵院长是一个极其敬业,不计得失,勤奋爱学的人,在他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图回报的奉献精神,鞠躬尽瘁的为政风范;和他在一起工作,我们配合起来特别愉快”。说起赵春翰,和他搭档工作多年的原六盘水铁路医院工会主席段新民感慨地称赞道。金杯银杯,不如患者口碑。昼夜交替,寒来暑往,赵春翰在平凡的岗位上,把病人当亲人,用爱心的服务、精湛的技术、满腔的热情,赢得了患者的口碑,得到了同事的一致认可。一些病人经他治疗获得痊愈,心存感激,为表达心意,常以现金、礼品等方式赠送给他,都被他婉言谢绝。赵春翰深情地对病人说:“为病人解除病痛,是医者的天职,你们这样做就见外了”。每次病人治愈、出院时,赵春翰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到特别欣慰和幸福。

赵春翰,不仅是一位医院的院长,他还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自救队”长。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救助收留一位跳火车摔伤的流浪孤儿至今,33年间又先后收留了251个无家可归的残疾人、孤儿、流浪儿、弱智儿和生活没有着落的刑释解教人员做“干儿子”。33年来,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像冬天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给了很多残疾、流浪儿注入新的人生,这就是赵春翰用自己的心灵去温暖着“自救队”一颗颗孤独、冷漠的心灵。真情是盛开在人生之树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类对真情的渴望永无止境,不管生活如何变化,人们对真情的依恋与时间同在,与生命共存。用心灵温暖心灵是人类真情的最真诚流露,能不能用自己的真情感受他人心底的笑容?能不能让自己靠近他人去聆听他人心底的呼声?能不能用自己心灵去温暖他人的心灵?都是为了重新燃起他人生活的希望,都是为了人间更加美好。赵春翰就是一个用自己的心灵温暖他人心灵的光辉典范。赵春翰曾经对“自救队”员说道:“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缺,只要我们身残志坚,有一颗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心,有一颗敢于进取向上的心,残疾人的生活一样会无限精彩,一样会充满阳光”。这些人正是在赵春翰的关心、爱护、帮助下,大部分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事情还得从 1975 年说起,那是一个春天夜晚,一个叫李启学流浪儿在沪昆铁路的列车上为逃避补票跳车,摔得头破血流,不省人事。时任六枝卫生所长的赵春翰把他背回卫生所全力抢救。养伤期间,赵春翰把这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接到自己的家中养伤40多天,全家人悉心护理,给他买补品,添衣服。在赵春翰家中养伤期间,因家境贫穷在社会上流浪多年的李启学真真切切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伤好后说什么也不想离开赵春翰及其家人,流着泪水无论如何要给赵春翰当“干儿子”,再也不想过颠簸流离的流浪生活。当时赵春翰正领着医院职工自己扩建卫生所,需要人手,素来善良的赵春翰便把李启学留下,这就是赵春翰收留的第一个“干儿子”。从此,赵春翰便与流浪儿、残疾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李启学成为赵春翰第一个“干儿子”的消息传出后, 没过多久,又有6名流浪儿找上赵春翰家门,央求赵春翰收留他们。赵春翰看着这些在寒风中裂着血口小手,蓬头垢面,衣衫破烂远离故乡的流浪儿,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赵春翰在沉思,这些流浪儿,因为家庭矛盾、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培养而早早辍学混迹于社会,自身安全难以保证。况且,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是非不辨、美丑不分,淡化了荣耻观念,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是非能力差,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差,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在特殊环境成长中,流浪儿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增强,对成年人的依赖心理减弱,渴望独立,但缺乏生活历练和社会经验,一旦理想在现实中被瓦解,梦想被击碎,极易自暴自弃,叛离家庭,迁怒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性格不成熟,骚动和脆弱的情感,更容易诱发严重暴力犯罪,给他人、自身、家庭乃至社会造成无法弥合的创伤和危害。流浪青少年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满足日常开销,或在他人教唆下,不惜触犯法律,去偷窃、抢夺,将给整个社会安全埋下了隐患。在法律难以对这些少儿进行制裁的情况下,他们将一而再、再而三地频频向社会伸手。不难想象,一个个未来的“江洋大盗”“犯罪后备军”,很可能就在他们中间孕育成长。想到这里,赵春翰没有犹豫,更没有推脱,而是果断将6名流浪儿收留。

当时,赵春翰每月64元工资加上妻子微薄的工资薪酬,除了负担自家孩子的生活上学外,再要负担“干儿子”们的生活是很艰难的。怎么办呢?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的赵春翰思来想去,最后,看到六枝铁路家属区环境卫生状况很差,大量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堆放,无人处理,乱排乱放污水,过道、院子里堆满了各种杂物,鸡鸭鹅在铁路家属区四处乱窜,禽畜粪便、垃圾遍地,环境卫生长期以来没人打扫,如果每家每月出5分钱的卫生费,把清扫垃圾的事交给这些流浪儿做,既解决了流浪儿们的基本生活费,又清洁美化家属区环境卫生。想到这里,赵春翰抱着试探性的心理找左邻右舍商量,居民们一拍即合。自此,赵春翰让“自救队”包下六枝火车站家属区的卫生清扫任务,一支由流浪儿组成的清洁队成立了,初期的“自救队”就这样诞生了。

“自救队”员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拿起扫帚清扫六枝铁路家属区,一扫帚下去,尘土飞扬, 头上、脸上、身上,全部是灰,整个人就像生活在灰尘中,桑子恨不得都被呛坏了。此后,“自救队”员一点点地将家属区角落里堆放多年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清理走,将小区的路面打扫得清清爽爽。

春节、元宵节期间,面对家家户户尽情燃放烟花爆竹,“自救队”员默默及时将这些飞舞的纸屑、垃圾清理干净。在烈日酷暑里,“自救队”员的脸上,挂满了汗水,浸湿的衣服紧贴其身,正因为有了“自救队”辛勤的劳动,才换来六枝铁路家属区的洁净!

从此,邻近六枝的一些地区、乃至云南的宣威等地,每年都不断有流浪儿前来投奔于赵春翰,人数越来越多。白天,在打扫清洁卫生之余,赵春翰还组织“自救队”协助卫生所上山采药、切药,参与救护伤病员,晚上,则教授他们学习文化、医药知识。

当地驻军看到赵春翰和他的“自救队”肩扛手拉运东西,异常艰苦,就把部队退役战马送给了他们。在七十年代,部队战马每月有85公斤的粗粮定量供应额,这无形中解决了“自救队”的部分口粮,使他们得以生存得以延续下来。在六枝工作期间,赶着马车沿着铁路到各处巡诊的赵春翰, 自己带着“自救队”上山采药收入的1.1万元钱,修了一座全新的铁路卫生所。

上山采药,首先要认识各种草药及其形状。“自救队”通过向赵春翰学习,掌握了几十名常用中草药名称、形状和药性、疗效。在上山采摘中草山药材,赵春翰告诉“自救队”员采药不能采绝了,要留点种子,这是采药人的行规。采药人除了有行规,还有行话。采药人进入深山后,不能叫对方的姓名,只能叫伙计;攀登山峰和悬崖时,最怕上面滚来石头,所以他们管石头叫“豆腐”,图的就是口头吉利;如果发现危险,采药人也不能说快走,只能说“扯毛”……对于六枝周边药材的分布情况,悬崖绝壁的数量和高度,赵春翰都了如指掌。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的功效。丹参具有活血散淤,消肿止血,消炎止痛,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状况,血行不畅、跌打损伤、疮疡肿痛、心烦失眠、心绞痛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是一种安全又可靠的治疗心脏血管疾病的天然中药。“自救队”将采回药材洗净、晒干等简单加工,除铁路卫生所自用外,多余的卖给当地的药材公司。长年以来,赵春翰走遍了六枝的田间小道,磨平了村前的山坡沟壕,为了铁路职工的健康,披星戴月废寝忘食无怨无悔。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困难,缺少资金,当时的六枝铁路卫生所仅有一幢180平方米的平房。随着所里中医、五官、妇产、外科等科室的开设,医疗办公场地非常紧张。赵春翰和同志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乱石遍地的困难,在没有施工经验,没有任何大型机械设备,有的只是医护工作者一颗颗火红的心,用肩扛、手抬等最笨拙原始的方法,带领卫生所的同志和“自救队”自己动手,开山劈石,采石料,烧石灰,捡拾废旧砖块,带着干粮赶着马车,喝着山泉水,用镢头、扁担、荆条筐慢慢挖、运石块,从沟里捡石头用水泥浆砌,一点点修建卫生所。原料备齐后,挖土、搬运石头,搅拌沙石、提水泥浆。挑担的第一天下来,赵春翰和卫生所、“自救队”员每个人的手上都打满血泡,两腿也不听使唤,肩头肿得像馒头。晚上睡在铺上,浑身痛得不敢翻身,可是谁都没吭一声。装筐的更是辛苦,空筐一个接一个地放到面前,必须一个劲儿地往每只筐里装,连直一直腰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大家总是轮流干。而运土的人,常常结对并肩前进,暗地里似乎还有些“较劲”。尽管有的“自救队”员年龄小、身体弱,但凭着冲天的干劲和加油号子的鼓动,挑起土来像扭秧歌似的左扭右拐也不甘落后,跌倒了,爬起来再往前,一直挑到终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没花国家一分钱,建成了一栋布局正规合理,设施配套齐全,环境舒适优美的218平方米宽大明亮的卫生所,深受前来看病就医的铁路职工欢迎。

1983年, 因工作需要,组识上把赵春翰调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六盘水铁路医院任副院长,一年后任院长。由于工作繁忙脱不身,由他在六枝组建的流浪儿的“自救队”因无人管理失去了依靠,散了伙,孩子们有的再次走上流浪、乞讨的老路。有的甚至走上了偷盗、抢劫犯罪的道路。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受到政法部门打击。这不幸的结局使赵春翰那颗仁慈善良的心隐隐作痛。为了社会和谐稳定,挽救在街头和铁路沿线乞丐的流浪儿,让他们重新走上自食其力的正路,赵春翰在工作之余,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沪昆铁路六盘水地区居住着2000多户铁路职工,7000多名职工家属、维持铁路正常运转的各站段机关、车间都集中在六盘水市区,每月要产生工业、生活垃圾 200多吨,因垃圾无人清理,居民楼前凌乱不堪,家属院里垃圾堆积成山,寒风一吹,纸屑和塑料袋等垃圾随风飘舞,不仅影响居民出行,而且污染环境。一些职工将废弃的破旧桌椅、门窗等杂物,堆放在楼前、过道,使本就不宽的小巷变得更加拥挤,不仅妨碍了居民的通行,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居民淘汰的家具,成了小区野猫、小狗的乐园。几只野猫、小狗窝在楼道旁的破旧沙发上,撕咬打闹,到处乱窜。一堆堆堆积成“山”的垃圾,恶臭扑鼻,一只只蹿跳的野猫、小狗,在小区一些角落、草地上,到处留下小动物的粪便,一不小心可能就会中招。住宅区内不仅房前堆积着建筑垃圾,屋后也被生活垃圾所包围着,站在高处俯视周围的房屋,煤棚顶上随处可见遍布的生活垃圾。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无人管理的垃圾,直接危害人们身体健康。于是,赵春翰把他的第一个“干儿子”李启学找来,要他将已经失散的流浪儿清洁“自救队”员重新归队。不久,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清洁“自救队”,开进了六盘水县城里。负责承包了六盘水铁路管辖区域的卫生清扫任务。乞讨、流浪儿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不过,他们不再是往日的乞丐、流浪儿,而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直至今日。

至此,赵春翰没了节假日和休息天,领着“自救队”自己动手在医院背后的半山坡上,修建了简易的住房和厨房。负责清理铁路地区各站段机关、车间的工业垃圾和家属区楼道、大院里的生活垃圾。“自救队”从垃圾站、垃圾坑道里把垃圾掏出来,然后背到装运垃圾的汽车上。2000多户铁路职工,最初每户每月支付垃圾费3角钱,以后,这笔收入成为支撑“自救队”生存和发展的较为稳定的经济来源一部分。

清理脏乱道路和繁芜的杂草,铁铲铲去顽固旧置的垃圾堆;用锄头除掉绿化带里的杂草;用笤帚清扫地面垃圾。堆放在楼道、大院的木板、塑料桶、煤炭等杂物也清除了。原本的卫生死角变得整洁有序。看到日积月累杂物被清理得这么干净,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们觉得比过年还开心,心里觉得舒坦。

在各站段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长期搭建在小区大院长内的违章建筑已经被业主们自行拆除,周围的堆积物、垃圾也已清理干净,整体环境整洁有序。而站段机关院外、菜场、餐馆,也一改往日的脏乱现象,变得干净整洁。原先散落一地的厨房垃圾、四处飞舞的蚊蝇已不见了踪影。还加大菜市场清扫保洁力度,定人、定岗、定责、定时,全天保洁,做到了每日清理垃圾,不留卫生死角,定期对辖区内市场进行消毒和除“四害”,重点部位做到了防鼠防蝇防尘设施齐备,同时对经营场所、摊点、柜台、容器、操作台等进行彻底清洁清洗。

赵春翰深知,一个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好坏,也是这个城市居民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而一个城市的环境卫生仅仅依靠“自救队”员的辛勤劳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赵春翰在为职工、家属看病就医时,呼吁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维护环境卫生,摒弃乱倒垃圾、乱丢杂物、随地吐痰等破坏城市环境的不文明陋习,尊重“自救队”员的劳动成果,共同维护好大家的环境卫生。通过广泛的宣传,提高了职工家属的卫生意识,使城市环境更加洁净美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

经过清洁“自救队”队员的辛勤劳动,不久,人们欣喜地发现,铁路地区原先脏、乱、差的现象不见了,一个个垃圾场变成了赏心悦目的小花园,职工家属住宅区变成了文明社区。“自救队”成了社区清洁队和“美容”队。不久,铁路地区成了六盘水市卫生先进集体。

投奔到“自救队”的流浪儿,过去曾因生理残疾,导致心理的残疾,养成好吃懒住、小偷小摸、设局骗人等不良恶习,被视为社会的“渣滓”,被人瞧不起。赵春翰像慈父一样关心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前途。让他们得到健康成长,找到做人的自信和尊严,有了人间的温暖和欢颜。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家的温馨、舒适、甜蜜和惬意,充分享受到人间温暖。由于赵春翰的言传身教,根据每个人的智商、能力和身体状况进行合理分工,按劳取酬,规范管理。在劳动中“干儿子”们不但丢掉了过去小偷小摸、设局骗人等恶习,学会了如何做人,每人学会了一两门可以谋生的手艺,如木工、泥水工、电焊工、编织、种养殖等一技之长,到社会上自食其力、自谋生路。赵春翰还对那些完全丧失生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老人,给予照顾。经过赵春翰的努力,“自救队”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家”,也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三十多年来,共有三十多位孤寡老人在他用爱心撑起的绿荫下安度晚年。

赵春翰十分关心每一个“干儿子”,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身儿女一样对待。由于贫穷落后、长期在外流浪等客观因素,造成“自救队”一些队员已超过结婚年龄,至今还没有成家。看到眼前这个现状,赵春翰的内心非常焦虑。赵春翰深知,自古以来,婚姻是人生大事。家是一个落叶归根的地方,是让人疲惫休憩的宁静港湾,是荒漠中带来希望慰藉的绿洲。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睦美满,是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人都有七情六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想家心切,要想拴住“自救队”大龄队员的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为他们结婚成家,娶妻生子。作为“自救队”员的“干爹”,如果对“干儿子”的终身大事漠不关心,怎么对得起他们?又怎能让他们在“自救队”安心工作呢?妥善地解决“自救队”大龄队员的婚姻问题,帮助他们在“自救队”安家立业,已成为燃眉之急。赵春翰一方面通过亲自出马,为“自救队”员牵线搭桥,让他们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相互了解。另一方面,赵春翰坦诚地向“自救队”员说明,让他们的亲朋好友介绍一个媳妇,结婚费用由“干爹”全部负责。

大龄青年曹宏、陈朝贵进“自救队”多年,在这个大家庭,他们改掉了流浪时小偷小摸的恶习,好学上进,学会了电焊、泥水工等技术活,一个月能拿到400多元的工资。在赵春翰的张罗下, 曹宏和卢琳、陈朝贵和孟远飞结婚,婚礼办得喜庆、简朴而热闹。婚后新娘卢琳、孟远飞成了“自救队”的内厨,为大伙炒菜做饭。为“干儿子”们结婚成家,从源头上解决大龄“干儿子”安居乐业。而在“干儿子”们的眼里,赵春翰就是最好的人了,他们要一辈子跟着“干爹”。33年来,赵春翰先后为29名流浪儿娶亲成家立业,喜结良缘。

每天休闲之余,赵春翰来到“自救队”的住处,“干儿子”的孩子见到赵春翰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扑上来就奶声奶气叫着“爷爷”。他们很活泼,也很粘人,三三两两把赵春翰围住,赵春翰走到哪儿孩子们就跟到哪儿。孩子们有的拉着赵春翰的手,一起做游戏、唱歌,有的抱住他的腰,头倚在他的身上。“小宝贝,来爷爷亲一口”。赵春翰对“干儿子”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孙儿、孙女。赵春翰曾经对我们说:“身体语言比任何说教式的爱心教育都有效,亲吻、拥抱能让孩子们有爱的感觉,跟孩子抱一抱,可以让爱在小朋友身边蔓延”。一天工作下来,赵春翰其实也挺累的,但是如果哪个小孩儿冲着他笑一笑,或者咿咿呀呀地跟他说几句话,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爱从来就不是索取,更不是等价交换,而是给予和付出,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对孩子们和蔼可亲,充满爱心。听到孙儿、孙女们奶声奶气叫着爷爷,赵春翰就露出一脸的笑容,抱抱这个孙子,牵牵那个孙女,忙得不亦乐乎,孙子、孙女们唱的唱,跳的跳,笑的笑,整个院子里一片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就象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自救队”,一些不甘落后、勤学上进的人,还成了生活中的强者。这些年从“丐帮队”走出去的,有的成了当地政法部门表彰的优秀联防队员,有的当了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还有的利用在“自救队”里学到的技术,组建了一支由原先的流浪儿为主体的建筑施工队伍,成为小有名气的“老板”。侯松、王坐才就是“丐帮队”的佼佼者。

今年35岁的侯松,是“自救队”自己培养的“秀才”。1996年,初中毕业的侯松,父亲病故,母亲改嫁,生活无望,这让他陷入了无尽的迷茫之中,不知道路在何方。就从几十公里外的山村来到“自救队”。在“自救队”,侯松白天干活,晚上回到住宿的地方,用学习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他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自救队”有的队员戏谑他,这辈子我们都是干苦活的命,读书有什么用哟!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侯松那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伤心欲绝,就偷偷跑到外面痛哭。就这样,不管条件怎样艰苦,白天在“自救队”干活,晚上则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学中,侯松始终没有放弃过求学梦。面壁读书的生活有时会让人感觉枯燥,但事后回想起来却是满心的充实。赵春翰知道侯松求学事情后,热情支持、鼓励他继续学习,还专门给他腾出一间房子,请来老师辅导侯松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1998年,侯松考取六盘水市电视大学中专班。赵春翰又支助侯松5000多元钱,使他顺利念完3年中专。2001年,侯松被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公办小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有了稳定的工作,侯松再也不用为生活四处奔波了。侯松说:“我的根在“自救队”,无论我走多远,“干爹”(赵春翰)是我一生中永远值得感谢、敬仰的恩人”。

37 岁的王坐才出生于贵州六枝一个农民家庭,13 岁那年父亲去世后便游手好闲,四出飘荡,流过浪,讨过饭,吃尽了苦。还跟人用赌博骗人钱财,后来实在混不下去了,就投靠了“自救队”。在“自救队”,赵春翰不但供他吃喝,还教他做人的道理。在“自救队”这段打工的经历对王坐才的人生道路影响相当大。赵春翰鼓励王坐才要好好学建筑技术,掌握一、两门手艺,将来好养活自己。受赵春翰的熏陶,他不但改掉了恶习,还当了队长,娶了媳妇。由于学有专长,1991 年征得赵春翰同意,王坐才离开六盘水,带着积蓄和经验到贵阳等地当了“小包工头”。现在,他手下已有一支几十人的队伍,而且大多是与他过去一样的“流浪者”。王坐才招收“流浪者”到工地打工的善举曾经被人误解,嘲笑,说他是沽名钓誉。但王坐才从来没考虑这些,因为“干爹”(赵春翰)就是自己学习奋斗的榜样,而自己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帮助更多的人。因为自己曾经就是一个“流浪者”。王坐才希望自己的举动感动了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热心帮助,传递一份份爱心。

冬去春来,“自救队”人数在一天天增加,队伍在一天天壮大,因住房困难,分别居住在六盘水和六枝两地。他们中有的来自四川、云南、贵州以及至今仍说不清楚的地方。赵春翰要求“自救队”队员不能停留在乞讨吃饭的地位,要找事做,身体健康的人也要为那些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乞丐过上温饱生活尽义务。在赵春翰的教育下,他们几乎干着社会中许多偏颇的行当。掏阴沟,这是许多人都不愿干的又脏又臭的苦事,“自救队”里的人不计脏臭,也不讲报酬多少,有喊必到,时间长了人们遇有苦的差事,自然会联想到这些“自救队”。

    每当发生重大塌方、断道、瓦斯爆炸或重大疫情,一旦有人遇难,搬运尸体、清洗遇难者面容,随处可见“自救队”忙碌的身影。在利益决策面前,赵春翰无私无畏。在生死考验面前,赵春翰和他的“自救队”义无反顾。赵春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绘就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壮丽画卷,筑起了抗击灾难的钢铁长城,挺起了共产党员的不屈脊梁。

1988年1月24日,由昆明开往上海的80次特快旅客列车,当列车运行到贵昆线且午至邓家村站间,发生颠覆事故。这次列车颠覆事故,造成88人死亡,62人重伤。

在搜救“124”旅客列车遇难人员过程中,赵春翰带领六盘水铁路医护人员和“自救队”协助铁路救援队全部投入到救治中,使用液压顶杆、切割机、液压剪、起重气垫等破拆器材工具,破拆挤压变形车厢,他们本着“先活后亡、先重伤后轻伤、先易后难”原则救险,首先抢救重伤、轻伤人员,最后搬运遇难者遗体。1月的云贵高原气温寒冷,雾气大,能见度低,医护人员和“自救队”员与铁路救援队一起爬进坠落的车厢内将伤员、遇难人员遗体一个个抬出。因为没有担架,他们就地取材,利用列车上脱落的列车皮做成简易担架,将伤员、遇难人员遗体从现场搬运出来,伤员送到六盘水铁路医院救治。当时的六盘水铁路医院医疗设备简陋,床位紧张,许多生病住院的铁路职工得知“124”伤员急需床位,发扬先人后己的精神,伸出爱心援助之手,在疾病尚未痊愈时,纷纷提前出院。在家的医院值班领导接到伤员即将到达六盘水车站的通知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紧急调派抢救室、外科医护人员迅速赶到六盘水车站待命,同时开辟急救“绿色通道”,做好接收病人和抢救的一切准备。当运送伤员的列车抵达车站后,早已在一旁待命的医护人员们快速上前,对伤员进行了现场急救处理,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经“绿色通道”径直送入急诊抢救室、外科病房治疗。接收了“124”危重伤员后,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取消休假,全部上班。休假的医护人员自动前来上班,上班的医护人员不休息,采取连轴转的方式。医护人员非常辛苦,超负荷工作,在灾难面前,但大家没有一点怨言。不仅如此,赵春翰还要求所有参加“124” 救治的医护人员做好伤员的救助,第一,在生活上帮助伤员。第二,在心理上疏导。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让伤员得到安慰,和他们一起共渡难关。

在救治伤员的同时,赵春翰和“自救队”员将遇难人员遗体送到六盘水铁路俱乐部、列检所站修库、六盘水市殡仪馆、水钢医院、水城水泥厂医院保存。白天,他领着10多个“自救队”员搬运尸体,为死者清洗、缝合、着装、整容,协助法医编号、拍照、清理遗物。清洗尸体前,“自救队”依照惯例,先将死者的内衣和外衣检查一遍。如果发现物品,做好记录,返还死者的亲人。依次对遇难者遗体进行清洗消毒、冷藏防腐整理、穿衣整容等。面对满身泥污或血迹斑斑的,用酒精一点点地洗干净;有的尸体头部被轧伤的,还要采取措施将凹进去的部分撑起来,恢复原状。突如其来的事故,除了震惊、悲痛,还有一丝惶恐,承受着心理考验。在对遗体进行整容时,需要经过缝合、清洗、化妆等多道工序,这是一项与遗体面对面接触的工作,通常胆大的人至少也要一个星期才能适应,而胆小的人则不适合从事这项工作。在赵春翰的引导和鼓励下,“自救队”员调整好情绪,大家两人一组,仔细擦拭面部,用镊子轻轻地将头发内的泥沙、石子、杂草一点点去除,清洗后梳理整齐,让他们一路走好。铁路俱乐部、列检所站修库遗物堆放得杂乱无序,“自救队”员将遇难者遗物单独挑出,最大限度地保证遗物齐整,无论是大件行李箱还是诸如散落的现金票证、信件、相机等乘车人员的小件物品,都被“自救队”员从杂乱的地上拣出,分类整理并放置在稳妥的位置,并完整描述记录,将这些遗物争取尽快返还到逝者家属的手中。晚上,赵春翰和“自救队”员一道,和死者睡在一间屋里,以防尸体被老鼠、野狗等伤害,一干就是10多天,直到尸体全部火化。

赵春翰和他的“自救队”出色地完成了看护遗体的任务,给遇难者家属以最大的精神慰藉。国务院赴事故现场的领导在听取汇报后很受感动,他请六盘水市委负责人向赵春翰转达:“党和人民感谢他”!

1991 年夏天,六盘水地区遭受多年不遇的洪灾,梅花山铁路隧道被洪水冲坏,赵春翰率13名医护人员在隧道深处的避人洞搭建起临时抗洪抢险医疗救护所,开展巡诊工作,对梅花山车站的抢险伤病人员展开救治,为参加抗洪抢险的铁路职工发放治疗感冒、皮肤病、肠道类等各种疾病的药品。由于连日来的抗洪奋战,许多坚守一线的铁路职工,由于受潮而引发了一些痔疮、湿疹、日光性皮炎等症状,医疗救护所的医护人员为其提供及时的诊疗。

在这次洪灾中,梅花山车站供水管道破损严重,造成家属区断水。洪水之后,又发生严重旱灾,水源枯竭,给车站职工家属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严重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生产。赵春翰带领 16 “干儿子”头顶烈日,身背干粮,协助水电工区的同志堵漏移管,解除水荒。由于大部分管道埋于地下,除了通过管道两端的电表监测之外,很多时候,水电工区抢修人员只能凭经验判断,一是用肉眼观察地下水管是否漏水,二是把耳朵贴在地上,听是否有漏水的“汩汩”声。由于管道埋设较深,因此,一下子准确把握到漏点几乎不太可能,工程作业面较大,得一段一段地排查,给施工作业增加难度。在检测管道的短短几分钟,就感觉到一股热浪混合着潮气扑面而来,趴在地上,就像进了桑拿房,瞬间汗如雨下。赵春翰和他的 16 “干儿子”与水电工区的同志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恢复供水。

1993年6月,施工单位在贵昆线上进行抗滑锚固桩施工,发生重大伤亡事故,赵春翰一声令下,医护人员和他的“干儿子”们立即赶到现场,救死扶伤,处理善后。

2000年9月27日,水城矿务局木冲沟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62人死亡,37人受伤。

九月的凉都六盘水,气候炎热,赵春翰和他的20名“自救队”搬运遇难矿工遗体,协助煤矿工作人员为遇难矿工清洗面容。由于矿难事故救援时间跨度长达10天,井下抢险难度增大,为了妥善处理遇难者尸体,“自救队”按照水城矿务局调查组的要求,制定了一整套关于尸体打捞、消毒、防疫、运送、移交、火化和保存等项规定,做好消毒、防病工作。对井下刚打捞起来的尸体先消毒一次,运到地面后再进行第二次消毒;对停尸点及周围环境分别采用漂白粉和敌敌畏进行喷洒,防止腐烂尸体产生细菌污染地面环境,以确保事故矿井周围地面没有任何疫情发生。由于遇难者大多是被瓦斯爆炸的冲击波让井口周围的建筑物砸压致死,很多遗体从井下运出来时已是面目全非。一些遗体由于长时间在雨水中浸泡已高度腐烂,尸体躺在地上还是全尸,但一装进袋子就全部散开。一具具遇难者的遗体,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尽管赵春翰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但眼前的一幕,仍让早已对死亡见惯不惊的他瞬间潸然泪下。整个井下充斥着四处蔓延的尸臭味道,尸体腐烂散发出来的异味把“自救队”员熏得喘不上气,由于井下缺氧又不得不拼命呼吸,还有在阴森森井下瞧见死尸给人带来的恐怖感,使“自救队”员几天吃不下东西,睡不好觉。在臭味特别浓的地方,抢险人员一般处理完一具尸体就必须退出现场换人,以致不得不组织人员轮番作战。

当赵春翰和“自救队”运送尸体上到井口歇气,工作人员立即围上去,关切的问道,“井下还需要食物吗,需要水吗”? 赵春翰擦了擦汗说:“没事,饿倒不饿,渴也还好,现在井下最需要的是救援用的口罩、手套和矿灯”。因瓦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威力极强,造成巷道坍塌严重,每隔四五米就会坍塌几十米,“自救队”用手搬开坍塌物,要靠爬行才能通过,带下去的手套早已烂了。由于尸臭异味太浓,戴上三、四层口罩也能感到气味难闻。现在急需口罩、手套和矿灯。

赵春翰和他的“自救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强忍着异味,一次又一次深入井下,小心翼翼地把一具具尸体装进袋子运出。在此基础上,随着井下积水的抽干,为了彻底查清死亡人数,“自救队”开始对井下所有巷道进行“地毯式”搜查。“自救队”冒着高温与异味,一寸一寸地细心清除井下淤泥,细心排查,以防可能还有被掩埋在淤泥中的遇难者尸体。在轮班苦干10个抢险昼夜中,年过花甲的赵春翰带领20名“自救队”员始终坚守在一线,硬是把一具具尸体整理得干干净净,让死者家属感到慰籍。赵春翰和他的“自救队”因敢打、能打硬仗而声名远扬。后来国家经贸委领导在六盘水市委听取情况汇报后,代表中央看望了赵春翰和他的“自救队”,并给“自救队”发放慰问金。

在搜救遇难人员过程中,赵春翰特别要求他的“自救队”员要尊重遇难者遗体的尊严,给死者以尊严,给生者以慰藉。面对失去亲人的家属们,面带微笑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不礼貌和伤害。“自救队”员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救援技能,而且还要懂得民间处理白事的礼节和风俗,如逝者去世后穿衣服时都会在遗体的下身处放一个布垫子,防止身体分泌物流到遗体上,但在火化前必须把这个垫子取出。用酒精对遇难者遗体面部进行消毒便于遗体面容的保存,也代表了对逝者的尊重。面对血肉模飞的尸体,尽管没有生命反应,但“自救队”员做得特别的认真和负责,赵春翰告诉队员,“假如说人死了就能走进天堂,那我就要让他们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地送进天堂”。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个维度、两个阶段。虽然有人对死亡感到畏惧,忌讳谈“死”,也忌讳和死者打交道的人,可是随着社会进步,素质的提高,更多的人开始理解并认可铁路“自救队”这个群体。 

铁路抢险,随时可见赵春翰和他的“自救队”的身影。最令人们难以忘怀的是:1994年夏天,贵昆钱六枝地段铁路两旁的村子发生霍乱,疫情迅速向铁路两端蔓延,人们谈“霍”色变,唯恐躲避不及。

又是赵春翰组织医护人员和16名身强力壮的“自救队”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走上抗疫第一线,救死扶伤,尽显人性光辉。奔赴疫区后,他们首先切断水源、食物、昆虫、生活接触传播途径。及时发现患者和疑似患者,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分别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进行随时消毒,防止传染源扩散。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粪便培养检查,预防性服药,并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彻底消毒。赵春翰带领“自救队”每天背着几十公斤重的药水和石灰,和医护人员来到病疫灾区走村串寨,掩盖呕吐物、粪便,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管理,制定有效的控制霍乱的计划,改善饮用水的供给和卫生设施,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对患者和带菌者的排泄物进行彻底消毒。加大对疫区村寨村民进行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搞好家庭和个人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消毒碗柜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经过48天的奋战,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扩展,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称赞。

30多年来,赵春翰带领医疗队和他的“干儿子”们,长年活跃在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义务劳动中。他们因敢打、能打硬仗而声名远扬。广大群众称这支“队伍”是“抢险队”“敢死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干这些险活、苦活、累活,几乎都是尽义务,没有报酬。他们在一次次重大抢险中折射出的形象足以让人仰视,他们用行动积聚起这个社会前行的正能量,成为巍巍乌蒙上不屈的脊梁。

作为一名医院院长,赵春翰不但心中装着“自救队”,也装着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装着医德医风建设,装着职工的疾苦。在他担任六枝铁路卫生所所长、六盘水铁路医院院长期间,没有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先后6次让房于住房困难的职工,每当人们谈起赵春翰让房的事迹,都会感叹不已,赞不绝口,由衷地称赞赵春翰这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

1976年,赵春翰刚到六枝卫生所的时候,他们一家三代住着三个单间房、虽然破旧,可还算宽敞。当时所里护上张国兴准备结婚,可单位已实在无房可分,张国兴一筹莫展。赵春翰知道了这件事,没有片刻犹豫,让出一间给张国兴做了新房,解了张国兴的燃眉之急。紧接着,护士魏天霜结婚,还是没房住,晚上只好住在卫生所的注射室里,生活、工作很不方便。赵春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回家和妻子商量之后,一家三代挤挤,决定再让出一间房子给魏天霜居住。于是,他和妻子一齐动手,将自家的单层床变为上下铺,家具往高处堆,一家人便挤在这间形同储藏室的屋里。

到了1978年,大龄护士吕淑华急着要房子结婚。因医院一直没修过新房,她只好四处奔波,又是借,又是租,都未能如愿,急得直哭。对此,身为一所之长的赵春翰深感内疚,觉得职工有困难,领导不能解决,在万般无奈情况下,想出一个狠招:将自己最后一间住房让给了吕淑华,把卫生所附近一间废弃的猪圈,打扫干净,趁妻子上班,把家搬了进去。妻子回到这个低矮潮湿,四处漏雨的新家,暗自流泪。不知内情的吕淑华接过住房钥匙,惊喜万分,以为赵春翰在外单位为找到了住房,当她知道赵春翰一家搬进猪圈改造房让出住房时,不禁失声大哭起来……

当时,赵春翰一家居住在这废弃的猪圈安家落户,雨天漏雨,屋子摆满了接水的盆子。冬天寒风无孔不入,入夜从噩梦中冻醒,每当客人来或赵春翰回家时,进出矮小的门都要低头弯腰。赵春翰的妻子是一位贤淑的女性,即使这样的条件,也总是将小屋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年春节前将墙和屋顶都糊上报纸。

1983年,赵春翰调到铁路医院任副院长,当时住房条件稍有好转,组织上给他分配到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一家人欢天喜地的搬进新房。不久,赵春翰得知一对刚从外地调入医院夫妻没有住房。为了留住人才,让贡献大,有作为者享受到应有的待遇,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工作行动中。赵春翰又一次将自己居住的一套两室一厅住房让给这对夫妻,而自己一家则搬进一间借来的闲置空房。就这样,赵春翰先后6次让出自己的住房,直到2002年才搬进了单位分的房子。正如赵春翰有一次在全院职工大会上所说:“只要医院还有一户职工没有正式住房,我赵春翰决不搬进新房”。

“自救队”所处的六盘水地区农村,一些地方由于地处乱石、高寒山区,环境恶劣,至今还相当贫困,农民生活困难,医疗卫生和教育条件差。赵春翰教育“自救队”员要知恩感恩,回报社会。他带领“自救队”员力所能及地帮助山区群众排忧解难。

这些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赵春翰和他的“自救队”承接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小工程,挣到的钱,除了维持大伙的开支,还有一定结余,赵春翰就把其中的一部分用于扶贫。据统计,他们省吃俭用,已挤出10多万元用于农村扶贫。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群众的住房条件普遍得到了改善。但是,地处贵昆铁路海拔2000多米的梅花山,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是一个典型的贵州山区贫困农村。几年前为修建车站卫生所,赵春翰看到杨正学等8户贫困农民居住条件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有的至今还居住在简陋的茅草房和油毛毡、石头搭建的房子,晴天,阳光从屋顶泄入。屋顶多处漏雨,墙壁歪曲,且有不同程度的墙体开裂现象,每到下雨天,雨水顺着裂缝灌入,常常是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农民住房差,一是因为贫穷,山里人的经济收入单一,并且距离县城远,建房子的材料运费高。农村收入较低,自筹资金极为有限,单纯依靠政府的支持,也很难完成危房改造。为了改变这片贫困山区长久以来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的面貌。赵春翰向“自救队”发出倡议,并积极动用人力、物力,开山取石,为杨正学等8户贫困户每户修建三间石瓦房。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山区农民贫穷落后现状,赵春翰还买来树苗,组织“自救队”,肩扛树苗,手持锄头,挥锄挖土,移栽树苗,一起动手绿化荒山。大家三五成群,相互协作,从挖坑整地,栽植树苗,到扶树苗、填培土,脚踩实一气呵成,各道工序一丝不苟,整个植树现场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经过两天的辛勤劳动,为杨正学等8户贫困户共栽植3000株果树,给美好乡村增添新绿,让凉都六盘水西大门变得更绿更美。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里,杨正学等8户贫困户感到很舒坦。从心眼里感激赵春翰和他的“自救队”。

针对水城县青口乡农村卫生、医疗条件较差等状况,为改善农村农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面貌,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完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赵春翰组织医院医护人员先后为水城县青口乡17个自然村建起卫生室,并安排有经验的医生帮助培训乡村医护人员,为卫生室捐赠药品和常用医疗器具。

南开乡茅屯小学和小马场小学都位于水城县偏远地区,教舍简陋,教学条件较差,地处深山,溪流交错,交通不便,是典型的山区学校。由于地处山区,学校面临教学基础设施差、学生家庭生活困难等问题。得知南开乡茅屯小学校舍破旧,门窗破烂,墙壁破损灰黄。小马场学校部分课桌凳已经使用多年,非常破旧且损坏严重,急需更换新的课桌椅子。赵春翰在“自救队”经济并不是特别富裕的情况下,挤出资金,支持改善茅屯小学校办学条件。经过紧张规划和建设,崭新的门窗、平整洁白墙壁,代替了曾经破旧不堪的校舍,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早日让小马场学校的同学用上新课桌椅,赵春翰和“自救队”马不停蹄,人不歇气,及时将38套课桌椅子送到小马场学校,无偿捐赠给该校学生使用,以缓解学校和师生们的部分困难,同时鼓励学生发奋读书,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这一爱心善举得到该校师生的好评。

除了这种直接式的捐资扶贫,“自救队”承接的一些活计,还接收孤寡老人和贫困山区农民,或安排他们做一些轻便活,如种花、种菜、养兔等,从中获取一定收入,或安排他们干别的体力活挣钱养家糊口。  

在六盘水市郊公墓建设工地,一批身穿迷彩服的人群正在开石、运土、垒坎,他们中除了“自救队”员外,有的是周边贫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或已有妻室老小、生活拮据的农民。他们因家庭贫困,在农闲时来这里干几个月,挣点钱回家买化肥或用于子女上学。来自威宁县云贵乡仙水村的龙德文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龙德文原想到沿海去打工,因付不起车费,就与村里七、八个村民就邀约来到了在“自救队”,并且已干了两年,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每月工资270元。

赵春翰恪守执政为民的“公仆底色”,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回顾赵春翰艰苦奋斗的人生经历,人们永远也无法忘记1996年300公里的铁路卫生线建设。当时,要在300公里的铁路线上,新建3个卫生所、9个保健站、23个卫生室。

为节省施工经费,赵春翰亲自带人挖掘和运输各工地土石方;为节省各保健站和卫生室的开办费,他低价购买旧家俱并统一配置到各点;为节省宿舍、卫生所的地基石料钱,他顶着烈日、带着“自救队”,到乌蒙山深处的扒那块等小站,拣了4车皮近200吨片石,送到工地。赵春翰带领医院干部职工和他的“自救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如期建成3个卫生所、9个保健站、23个卫生室,并一次性通过铁道部验收。

热爱工作,更热爱生活。赵春翰是一位院长,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自救队”长,但他首先是一位父亲。赵春翰没有因为家庭而放弃事业,正如没有因为事业而放弃家庭一样。赵春翰虽然平时工作很忙,日常生活上对孩子们过问很少,但对孩子们的成长挂于心上。只要有空,赵春翰就教导孩子们要多读书看好书,待人宽容大度,孝敬长辈,扶危济困,不图回报,只图自己心里坦然。赵春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好好做人,坚守原则。在赵春翰熏陶下,他的4个子女都很争气,都受过高等教育,现在事业有成。尽管儿女享受不到多少同父亲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但父亲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始终是神圣的。

赵春翰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也不是为了薪水而工作。赵春翰曾经说过:“我从来不把自己的工作当做工作,葡萄酒像精灵一样,我用自己的热情用心去对待它,这样才能做出好酒”。赵春翰在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同时,在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前,承担了全部,做到了事业、家庭两不误。

1997年,退休后的赵春翰更是把全部精力放在“自救队”上面,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四个儿女早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他本可以在儿孙满堂的家中安享天伦之乐,可他心中放不下“自救队”。每天大部分时间仍然和队员们在一起,他不光是用嘴教育队员们怎样靠自己的双手去诚实劳动求生存,而且亲自干用手掏粪池、捅灰道等“脏、苦、累”的活儿。一些了解“自救队”情况的群众自发地给他们捐款送物,但都被赵春翰婉言谢绝。“别人捐的钱只能救急,不能救穷,救穷只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劳动”。他常这样告诫队员们。

1989年开始,“自救队”进驻六盘水市殡仪馆,平土、砌坎修建了好几亩墓园,殡仪馆的大门、小楼、水泥地坪、亭子都是“自救队”修建的,十余年前的一座座荒山坡,通过他们的双手,如今变成了规整的园林式墓园。殡仪馆象征性的给些报酬,作为收留“自救队”员的衣食之源。

除殡仪馆的工程外,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织“自救队”筹建规模较大的六盘水市垃圾处理场,填坑、平地,栽花、种树,开办苗圃、花圃,分类垃圾处理场,变废为宝。随着“产业”规模日趋扩大,每一个点,都有好几十人。目前,“自救队”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1983年“自救队”从六枝进入六盘水, “队伍”先后开赴到城外的梅花山脚,开辟了农场,种地搞养殖。1997年,修建内昆铁路占了农场,他们转到六盘水市城郊的殡仪馆,基地几次易地,2001年11月搬迁到钟山区坦克山。修建了居住的平房,建起了垃圾焚化炉,同时开山栽树、养鱼、种田……

14年过去了,2015年6月的一个清晨,当我们徒步来到坦克山,宽度仅容一辆大车通过的沙石土路,在蜿蜒曲折的沙石土路上,尘土遮天蔽日,沙石土路弯道多多。坑洼颠簸的沙石土路,一侧是峰峦险峻的山石,一侧是陡峭的悬崖。峰峦险峻的山石上,郁郁葱葱生长着一片松树、柏树林,流青叠翠,阵势甚威。随行的一位村民告诉我们:“以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荒山,一遇暴雨洪水,泥沙俱下。这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柏树,是赵院长带领“自救队”栽种的”。

经过30分钟的行程,我们进入“自救队”住地,当年“自救队”欢腾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住房全部推倒,已经作为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焦化厂的一个灰渣场。早在2008年,“自救队”就已经由六盘水市民政局全部妥善安置。“自救队”目前只剩下当年孤零零的一面山墙,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年“自救队”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

在商潮涌动,冷漠、自私、拜金的今天,损人利己似乎已成了一些人的座右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赵春翰却似一缕阳光,解冻冰层。为了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他整日奔波。又苦又累的工作,又沉又重的担子,面对这一切,他却在微笑。而身边的一些人一些事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救人,要钱;干事,要讲报酬。可赵春翰得到了什么?没钱,没车……不,他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是精神上的。只有无知的人生是单薄的,那么,赵春翰的人生是丰厚的。做好一个人,一个拥有精神财富的人。这是人生的幸事!

2013年7月,当赵春翰得知第八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于8月在六盘水市召开,非常高兴。赵春翰说:“旅发大会能在凉都六盘水召开是的六盘水光荣,也是每个市民的骄傲”。其实赵春翰真的想为旅发大会作点贡献,让凉都更美丽,想来想去决定从自己的退休工资里拿出10000元现金,购买一千盆花草,捐赠给钟山区东风西路沿街商铺,用以扮靓街道,祝愿即将开幕的第八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能像花儿一样鲜艳。市民们闻讯赵春翰为旅发大会捐赠鲜花,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说,为旅发大会作贡献,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我们要向赵院长学习!

无情未必真豪杰。几十年里,赵春翰自感愧对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老伴,愧对懂事的儿女。为此他伤过心,流过泪,但在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

如今,78岁的赵春翰身体健康已大不如从前,虽然休养在家,但仍然不忘关心社会,关心群众。他时常到东风西路社区找领导交流思想,谈话唠磕。反映民情民意、诉说想法建议,凡是有益于社区建设,有益于居民群众的好事,他从来都乐此不疲。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有的人总是梦想着自己能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和壮举,以便能留芳千古。孰不知平凡中蕴藏伟大,平淡中体现价值。对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义务。赵春翰和他那颇富传奇色彩的“自救队”故事,在六盘水广为流传。社会和家人,从最初的不理解到理解、支持。2001年7月,六盘水市残联批准“自救队”成立“六盘水市残疾人社会劳动服务自救大队”,对外有了一个好名称,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赵春翰用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历,带头为社会和政府排忧解难,力求以一个共产党员最大的能量创造能容纳更多的人的场所,诠释了如何做一个党的好干部。但是,在偌大的基层只有一个赵春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赵春翰式”的好干部,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党的关怀,社会的温暖。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温馨。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的,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我想,赵春翰就是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值得钦佩。

今天,尽管赵春翰已经退休,但他的精神永远都不会“退休”,他所传承的路局文化和精神,永远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当前开展“三严三实”的生动教材。他不仅是我们身边焦裕禄、杨善洲式的好干部,也是路局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他的先进事迹和可贵品质,给了我们很好的重要启示。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赵春翰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典范,他的精神世界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镜鉴。

纵观三十多年来,赵春翰始终严以律己、为政清廉。赵春翰的“严”,表现在他的从严律己,讲政治规矩,守道德底线。他顾全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事业殚精竭虑;他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手中有权,心存敬畏,既不滥用,更不私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做到严于律己、用权为民。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严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赵春翰几十年如一日,修洁净之身、养浩然之气、成清廉之风,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

赵春翰的“实”,表现在他的为人诚实、做事踏实、生活朴实。对党,赵春翰忠诚老实,表里如一,坦坦荡荡,从不越轨违纪,从不隐瞒个人观点,党信任他;对职工群众,赵春翰真心实意,一往深情,经常问政于民、纾难解困,职工群众拥戴他。他讲求奉献不索回报,讲求奋斗不图享受,生活清贫简朴,却意趣高洁。赵春翰为职工群众谋利益的感人事迹,无不反映了他对职工群众的深深敬畏,反映了他对责任的尽心担当、对纪律的模范遵守,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务实作风。

赵春翰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职工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他们面前;在职工群众最需要他帮助的时候,去关心、帮助他们他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他把手中的权力始终用在为民办事、为民解难上,做到了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作者简介

    默 语,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字散见于《散文选刊》《天津日报》《贵州日报》等,现为凉都妙笔工作室成员。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