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陶兴明 || 乌江魂(后   记)

 二维码 3400
发表时间:2021-01-18 18:46作者:陶兴明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息烽剿匪》、是我的小学同学、战友杜兰甫先生的遗作,兰甫先生为了写这部长篇,瘁死工作岗位。一个只有小学四年级水平、从军队复员回乡、长年工作在基层公安派出所的干警,在紧张激烈的工作中、勤于笔耕,花了整整五年时间,写下十多万字的文字。且不说小说写得如何,仅凭他这种潜心写作、契而不舍的精神,着实让我感动。2009年兰甫牺牲后,其胞兄杜兰池先生和夫人卢碧女士将遗稿送来,让我改写,当时因为工作太忙,加之正在进行《张有谷将军传》的写作,无法抽时间改写。我通过原息烽县委副书纪、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大英女士、请息烽县文联帮助整理并在《息烽文艺》杂志上转载,该杂志转了两期,当时书名叫《长樱展》,共分三大部份、约十六万字。以公安破案为主题,后因文字原因,没能连载下去。2016年退休后,改写兰甫先生的遗作、一直是我最放不下的心事。因此、从2017年起,我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在原杜兰甫先生《长樱展》基础上,作了全面改写。为了让这段历史事件更打动人心,人物更加鲜活生动,我采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写法,融入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情感和曲折的情节;宏大的剿匪画卷,以匪特猖獗、吴金波就义、王学坤指挥南山一役、徐徐展开的;全书增加了大量文字,成书后共二十九章31余万字,书名和章节的标题,更加鲜明和具有针对性。在人物方面、做了大量描写,增加了很多人物及情节。人物的爱恨情仇,战斗的武术格拿,息烽的崇山峻岭,黔北的乡土名物,也都伴随这部小说而渐次展示。

翻开书稿,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展现在面前,西南剿匪是共和国永远不能忘怀的岁月。上世纪 40 年代末,国民党军事力量在战场上惨败,只好在西南地区负隅顽抗,而贵州形势最复杂。先是,蒋介石让时任贵州省政府主席的谷正伦做好溃逃前的“应变训划”,制定“戡乱救国应变计划”;临解放, 谷正伦从监狱释放 800 馀名惯匪惯盗, 与潜伏在城内的特务和反革命分子相配合, 形成一股抗拒解放、颠覆新政权的反动势力;贵州的土匪曾提出“抗粮、保家、反禁烟”,“破产保产、拼命保命”等口号,裹挟部分群众,打军车、劫商货, 暗杀干部、枪杀地方工作人员和进步群众,围攻城镇,   截断交通;时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的潘焱将军追忆:“当时,全省被土匪控制了 31 个县,我们占领的 48 个县,也多是县城和少数乡镇。翻开当时全省的剿匪形势图,整个贵州就像一张被虫蛀得千疮百孔的桑叶,我们控制的几条主要公路沿线好比几根残存的叶茎。”其中,息烽县的敌情尤为严重:据说,早先国民党反动派因“息烽”有“平息”革命“烽火”的意思,特地在此建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曾经是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秘密监狱和培训中心。军统曾在此训练过各类特工成千上万名,其中的一些,就成为小说中所言“息烽反共站”的骨干分子。

随着画卷徐徐展开:在湍急奔流的乌江边,息烽境内崇山峻岭连绵不断,原始森林密布其间,石灰岩地形造就众多奇异山洞。秦平涛、周天贵、夏世荣、邓开良等匪帮,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南山、西望山、刺竹山、凤池寺、坳坪洞、蟒蛇洞猖獗肆虐;茂源生猪行、斑鸠岩、玄天洞、团圆山谍影憬憬,匪谍一家,盗匪祸连,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攻占县城,火烧县委、县政府,伏击解放军,使中共县委书记金立波带领的剿匪队三十二烈士喋血乌江,黑云压城,浊浪滚滚……随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随时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

《息烽剿匪》,以息烽县剿匪的历史事实作为依据:金立波的原型是中共息烽县委第一任书记王涌波,1950 年元月,遭土匪伏击,喋血息烽的轿子山;余伟民的原型是原二野第 18 军副参谋长,老红军匡斌,1950 年 9 月受中共贵州省委和贵州军区派遣,率军政大学 928 名干部赴息烽,顺利完成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征粮“五大任务”和土地改革;田明理的原型,是永靖南街的农民何绍清,潜伏贵州,1950 年 3 月,组建“中国国民党西南反共救国游击军黔北司令部”并任司令;方承璋的原型,是原国民党息烽县参议长解放初期息烽县人大代表,潜伏特务王位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书作为历史读物,是一本展现贵州解放和剿匪斗争、这一历史画卷的好书,此书的创作出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说:西南剿匪是第二次淮海战役,剿灭匪特,是新区一切工作的起点,不走这一步,政权是不能巩固的。没有成功的剿匪斗争,我们的今天是难以想象的。剿匪已经尘埃落定,成为尘封的历史,《息烽剿匪》拂去尘埃,让我们又看到了那血与火的过去,不但是一种艺术享受,同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于以史为鉴,不无裨益。

改写过程中,无论是国家机关,军事机关、政府部门,人大,政协,还是农村基层;无论是专家学者,,他们都对本书的寄以极大的关注和热心帮助,均让我深受感动。

写作过程中,本人查阅了大量剿匪的资料及信件手扎,查阅了原贵州剿匪作战的史事资料和书籍。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保持人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沿用了大量回忆录,传记,记实书籍及资料中,有关息烽剿匪的描述,其史实资料,都尽可能作到客观真实。

由于史料缺乏,写作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资料收集越多,对当时的剿匪认识越深刻,自已越受感动。特别是那些在剿匪战斗中牺牲的英烈、从他身上,我真正感受到,流淌在我们民族血液中,那种最为宝贵的英雄血脉,即: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大义!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国防大学教授鲍中行大校、贵州师范学院物理学院院长王刚先生;贵州省平坝区文艺学会会长梅仕丹女士;贵州省散文家学会副会长、原平坝区史志办主任周光智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特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在对史料及文字的把握上,很多地方都很不成熟,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难免有笔误和错编的地方,敬请读者多加谅解。



(编辑:陈友云 审核:吉庆菊)

‍                                                             


‍                                     《《上一节‍   返回目录   》》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