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李炳银 || 神奇与绚烂

 二维码 3956
发表时间:2020-11-28 19:20作者:李炳银来源:苏州日报


我是个出身西部的乡下人,知道苏绣的时间很晚,此前根本说不上对苏绣的了解。待知道一点苏绣的消息后,才知道这是个非常精细微妙的传统民间文化工艺品对象,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悠长历史了。苏绣与湘绣、蜀绣、粤绣一起,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著名绣品。无知,时常诱惑人产生一种渴望了解的强烈欲望,在很多时候,无知很可能无意间就成了人们走向知悉的开始。

正是因为如此,当韩树俊先生提出,希望我给他书写苏州绣娘的《绣娘的春天》写个短文的时候,我就愉快地答应了。我希望能够从这位苏州作家对家乡艺术的至情热爱,浓厚责任表现的作品中,了解有关苏绣和绣娘的许多内容,填补自己在这个方面的知识欠缺。所以,打开这部《绣娘的春天》,感到任何一个信息都新鲜,任何一个绣娘的经历都有趣,任何有关苏绣的故事都精彩。如同满池的荷花,到处都是招惹人喜欢的对象。

“芊芊细手,在绷架上舞动;针针线线,在绢面上穿越。从帝王将相宫殿里黄袍锦衣到寻常百姓山野传情手绢上的绣花,你的绣品,无处不在,穿越千年。”苏绣,这个曾经不断以“枕上鸳鸯,堂前龙凤,镜中猫蝶,袍上花卉……”等为图案对象的丝绣艺术品,以兼具“平、齐、细、密、匀、顺、和、光”的诸多特色风格,历来在官府民间被喜欢珍爱,成为高贵、典雅、富足、真诚、美妙等等的象征。苏绣以其精细制作及其美妙的图案呈现构成艺术对象,很久以来被人们喜欢珍爱的历史,是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传说。

《绣娘的春天》由苏州高新开发区镇湖街道的“绣品街”的出现和影响开始讲述,向前讲述苏州的地域历史和苏绣出现的情形;现场讲述如今活跃在绣品街的几代绣娘的事业追求及情感行动投入情形;向后展望苏绣在新一代众多绣娘的努力和像绣品街这样的平台推动下的美好愿景等等。作品中这些看似纷纭甚至存在某些重复的内容消息和人物故事,就像八面受敌法的表现一样,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将目标指向苏绣这个对象,最后实现了对苏绣的生成历史、传奇影响、现实表现和未来发展前景等相关信息内容,给予了传递说明,使人对苏绣的认识得到加深。

苏绣,作为一个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制作对象,其制作的规模和产量并不是多么的庞大,但苏绣的影响力却很巨大。镇湖曾经“家家有绣棚,人人习针巧”,“四百绣坊人文风采,八千巧手造化天工”,是“中国刺绣艺术之乡”。苏绣是世界民族文化沟通的桥梁,是真诚友谊交往的信使,是奇特珍宝收藏的对象。正是这些作用和价值,使苏绣经历悠久而不断,代代相传而不灭。还是因为苏绣这许多的特殊表现,镇湖街道才会以创新思维的构想,不惜花费心思和财力,着力建设“绣品街”这样非常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地方,成为苏绣制作、展示和销售的中心。镇湖街道这种着力特色产品推广的文化选择,也很好地说明了苏绣的特殊价值和力量。

《绣娘的春天》里,有许多的绣娘历史故事和命运经历讲述,这些内容,就像绣娘通过自己的针线使很多鸟虫鲜活起来一样,使很多绣娘的性格、精神和情感表现鲜活了起来,给人很深的记忆印象。像马惠云一家四代,姚惠芬三代,府梅珍、卢福英、张黎星一门三代等的苏绣艺术传承追求故事等等,都富有生动感人的力量。周海云在苏绣艺术经历道路上从被骗跌入人生低谷,后遇识家帮助崛起的情形,使人记忆深刻。而“苏绣皇后”姚建萍的杰出苏绣作品像《周恩来总理》《英国女皇》《丝绸之路》、邹英姿的《开国大典》《八十七神仙卷》、姚惠芬的《写意太湖》《苏州新梦》、卢福英的《江南三月春意浓》等等作品,所呈现出的技艺水准和美学价值,更是具有超越物质的力量,在传统工艺手段的创新发展中表现出时代的发展魅力!

从邹英姿创新的“邹氏滴滴绣”,到周梅英巧妙运用传统“滚针绣”、周海云的“三二组合乱针法”“三层立体绣”、张雪的“极简苏绣”等工艺追求,到绣娘们“人生有所依,生命有所归”的感受,到梁雪芳从事苏绣由“讨生活”到“生命感悟”的理解,到姚建萍的“绣品即人品”等超越苏绣物质形态的精神情感所蕴含的体验认识,都在分明地显示着,在很多新的年轻的绣娘手中,苏绣正在传承中出现新的发展和改变,这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焕发;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开拓。或许,正是因为这很多坚守和改变的存在,才使韩树俊看到了“绣娘的春天”的靓丽生长和绽放!看到镇湖“绣品街”活力四射的灿烂风景!

苏绣,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只是其中的一个品种。但是,它的历史丰富性和文化影响力却是很大的;苏绣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对象,其中包含的工艺和美学内容,也非常的细腻和奇妙。若从这个丰盈的题材对象包容上来看,韩树俊的《绣娘的春天》,距离充分、系统深入和精彩形象地文学表达,还存在着空间。但是,他尽心用力的认真态度,不顾劳累各方采访和温暖书写令我感动。我们不能对一个已经提供了丰富文化信息的作品,有太多的苛求。我们寄希望于作家的未来,也感谢作家已经呈现的劳动成果!

(本文系《绣娘的春天》序)



作者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


(编辑审核:吴   洛)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