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贵州:“大文化”在“大扶贫”中大显身手

 二维码 1022
发表时间:2017-03-01 09:50作者:吕慎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1日 07版)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贵州脱贫攻坚的任务最重。在这场输不起的“大扶贫”攻坚战中,“大文化”显示出了特殊的作用,为脱贫攻坚提供着精神支撑、创造着产业价值、营造着发展氛围,“文化扶贫”正在贵州大显身手。

  重在扶志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这句叫响全国的文化品牌浓缩着贵州人的文化自信,也彰显着文化在贵州脱贫攻坚中的价值。

  “扶贫先扶志”,贵州人懂得要甩掉这顶戴了太多年的贫困落后帽子,没有决心不行,没有志气更不行。贵州把“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作为“大扶贫”的战略之策,他们广泛挖掘各地的文化资源,以文化民、以文励民,先后打出了贵阳的孔学堂和阳明文化、遵义的长征文化、黔东南的民族生态文化、黔南的好花红文化、黔西南的山地文化、毕节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六盘水的“三线”文化、铜仁的梵净山佛教文化、安顺的屯堡文化、贵安新区的科技生态文化等“十大文化品牌”,形成了统一在民族“情”、红色“心”、传统“根”、绿色“衣”的多彩和谐文化品牌体系,“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大战略初见成效。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激励下,贵州人的自信心不断加强、自豪感不断迸发、自觉性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建成小康,已经在贵州深入人心,成为全省上下干部群众的共识。

  贵在精准

  春节刚过,一大沓来自巴西的吉他订单就送到了贵州正安县神曲乐器公司,公司老总郑传玖是当地的一名传奇人物,他18岁到广东打工,30岁返乡建厂。他告诉记者,利用当地优质的木材资源加上劳动力成本低,他的企业已经在全球吉他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2016年吉他产量50万把,产值达到4亿元,解决了1000多人就业问题。“神曲”引来“金凤凰”,塞维尼亚乐器、鹏联乐器、华成乐器等8家乐器企业相继落户正安,一个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正在大山深处崛起。

  精准结合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成为贵州发展文化产业的亮点,他们实施了“十百千万”文化培训计划,支持大批非遗传承人自主创业,让他们的手艺不仅成为事业,而且还带动更多贫困群众有了职业。他们还举办了“多彩贵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等活动,培育了一大批特色文化产业带头人。他们还在黔东南、安顺等地实施了制作苗绣为主的“锦绣计划”,让少数民族妇女用手中的针线绣出美好生活,也绣出一个产业。据统计,三年来贵州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锦绣计划资金近10亿元,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50亿元,从事特色手工产业的妇女50万人,2016年通过手工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妇女1.01万人,贫困妇女年人均增收万余元。

  长在长效

  “贫困是贵州决胜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文化更要发挥应有的担当,积极助推大扶贫战略行动,把文化融入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静认为,大文化在大扶贫中大有可为,不能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演出活动,要突破仅把文化工作当作行政工作来抓的传统思路,实现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

  在文化扶贫中,贵州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他们先后制定出台了《文化产业扶贫“千村计划”》《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宣传文化系统助推脱贫攻坚行动》等文件,每年都召开两次文化产业及文产扶贫项目观摩会,不断探索创新文化扶贫的模式和路径。围绕着增强文化引领力、强化文化支撑力、彰显文化融合力的目标,实施了文化扶贫十大工程,主要包括文化传承脱贫工程,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文化基础建设工程,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服务大众工程,统筹好“种文化”“送文化”“养文化”;文化活动品牌工程,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系列重要文化活动品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现保护与利用双赢;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群众就业、创业。


文章分类: 文艺动态
分享到: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