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中元节断想

 二维码 364
发表时间:2019-01-09 14:30作者:陈芸筠 编辑  许金环来源:西南文学网

农历七月十三日,虽然不是七月十五日,但这是一个过中元节的日子。中元节,俗称鬼节,是一个祭奠逝去亲人的日子,也是对未来寄予美好祝愿的日子。每到这时,各地都有各自的风俗,举行一些仪式和活动。我们这里是点燃香烛烧一些钱纸。

从前我是不大情愿参加类似活动的,心中有些排斥,总认为是迷信。但是迫于一些无形的约束和要求,唯恐背负不忠不孝之名,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定期参加这样的仪式和活动。次数多了,别人的习惯也成了我的习惯。时间长了,我反而对于这其中的含义和外在的表现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越来越多的想去探究。

每一次我都仔细观察熟谙此道的人的举止言谈,思考此时此言此举的内在祈盼,甚至不惜追问。有时得到答案,有时问得人厌恶而不答理我,或顾左右而言他,给人神秘感。

我认为这不应该有什么忌讳。

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哀悼,既然有这样的仪式和活动,应该就有其丰富的内涵和传统,作为一种民风民俗也好、传统文化也好、宗教道义也好,既然有其存之,就应有存之之理。有什么好隐晦的呢?

既然要做,就应该懂得其中的内涵,并怀着无比的敬重去做,而不是盲从。只有那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虽然也去点了香,也去烧了纸,但实际上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于是,我更加想要去追寻答案,然后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做,认为这样才是真的懂得,这样才是真的怀念。

我不想做迷信,我想做的是传承古朴自然民风民谷,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承教化于人的道德风尚。

于是,我一改初衷,心甘情愿前往。

今天,又蓬此节。

我专门上网查了查相关的知识内容。得知:道教叫中元节,佛教叫孟兰会。而如今的农历中元节则复合了儒、佛、道三教。并详细看了道教佛教的传说及各地不同的风俗。多数要杀鸡宰羊、焚烧纸钱。有的要吃煮毛豆、有的放河灯、有的还要祭祀土地庄稼……

看着读着,我悄然大悟。

我想要一探究竟,然后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学了做才真是迷信,才真是机械。

这些祭祀活动,一是缅怀先人,二是祈盼美好未来,三是推已及人进而乐善好施。所有的仪式,所有的活动,都是基于这样的心愿。

这样的祝福和祈盼又何必一定要拘泥于一些小细节。只要去做了,缅怀祭祀了、祝福祈盼了、乐善好施了,完全不必机械地照搬照抄啊。

于是,我言行随情意,自然开心地去做。

出了门去,虽是夜晚,却满街的人潮涌动,满街的温暖红火,满街的心愿和祝福随着不断上升的温热空气和烟尘飘散开去。火红的光映照一张张脸庞。男人的脸、女人的脸、老人的脸、小孩的脸,微笑的、凝重的、平静的、祈求的……无一不透出一份虔诚、一份惶恐、一份敬重。

我看见一个中年男人,在一个服装店的门前的人行道上,搬了个凳子坐在边上,手里拿一把火钳,面前是一堆架得象宝塔样的烧包,火焰从空格处窜出来,很好看。火光映红了他略有沉思的脸,也映红了不远处服装店门前的一个女人的脸,她在静静的看着。

我想这是一对远方来此做生意的夫妻,传统节日,不能回乡祭祖,只能在此寄托哀思,只能在此遥祝亲人。这个男人时不时用火钳去整理火红的烧包塔,更多的时候是坐在一旁静静的看。我想火光中映照的不仅是逝去亲人的音容笑貌,还有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温馨往事,有自己当日的模样言行,更有对人生的思索追问、对生命的敬重敬畏。

回家的路上,我看见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却怎么也想不起姓甚名谁。他手里拿一副碗筷、背一个包,看样子是烧完纸钱往回走,不一会儿就淹没在一片温热的烟尘中。

这是一个也许相识的人,也许陌生的人,偶遇一瞬间便消失了。我们和已经逝去的亲人,是不是也偶遇了一瞬间、同行了一瞬间、相亲相爱了一瞬间,也就这样消失了呢?阴阳相隔之后,我们是熟识的人,还是陌生的人呢?


作者简介:

陈芸筠,女,汉族,贵州六盘水人,出生于1969年3月

2000年开始创作诗歌散文若干


上一篇选择遐想
下一篇一转眼
文章分类: 散文天地
分享到: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