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第五届“井冈山文学奖”揭晓

 二维码 96
发表时间:2017-04-14 09:24来源:江西日报



  第五届“井冈山文学奖” 评委名单

  总评委:王 蒙 着名作家,中国作协名誉主席

  评 委:梁 衡 着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施战军 着名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

  刘玉琴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李春雷 着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第五届“井冈山文学奖·作品奖”

  获奖作品及名家点评

  点评人:施战军

  《“陪不了你了”》 (作者:罗张琴)

  (体裁:报告文学 见报日期:2016年7月29日)

  点评:角度别致,情怀感人。

  《鹤堂午月》 (作者:简 心)

  (体裁:散文 见报日期:2016年6月10日)

  点评:俚语乡情,精妙文字,动感画面,好一幅端午上河图。

  《母亲将院门一直敞开着》 (作者:林 莉)

  (体裁:诗歌 见报日期:2016年2月5日)

  点评:怀乡、还乡,心底的暖,在大地之上慢慢地晕染开来。

  《拄拐长征》 (作者:卜 谷)

  (体裁:散文 见报日期:2016年9月9日)

  点评:长征,人类精神的传承;拄拐,灵魂行进中的借力。

  《决战鄡阳圩》 (作者:徐观潮)

  (体裁:报告文学 见报日期:2016年7月22日)

  点评:真实、纪实,文采、文学,勇气、热气,一篇时效性与 艺术性相融合的报告文学。

  《巡视组长》 (作者:江仲俞 宋海峰 游 静)

  (体裁:报告文学 见报日期:2016年12月16日)

  点评:读者看到了一位贪腐分子闻之色变的巡视尖兵、百 姓心中本色无私的好干部。

  《我在牡丹亭等你》 (作者:韩静霆)

  (体裁:诗歌 见报日期:2016年11月18日)

  点评:一场情感喷涌的诗歌之旅、戏剧之旅。

  《黄水河的味道》 (作者:侯凤文)

  (体裁:散文 见报日期:2016年12月9日)

  点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地地道道的乡土韵味。

  《十月怀想地坛》 (作者:夏 磊)

  (体裁:散文 见报日期:2016年10月21日)

  点评:怀想地坛,感恩土地,致敬祖国。

  《“网红”与“大国工匠”》 (作者:陈鲁民)

  (体裁:杂文 见报日期:2016年5月6日)

  点评:“网红”成为小学生理想令人忧,“工匠”精神才可助 力国家腾飞。

  春风又绿山峦

  □ 刘玉琴

  春风又一度拂来,芳草始生,杨柳泛绿,柔和的阳光落满山岭沟壑,天地敞亮而辽阔。

  品读《井冈山》副刊,只觉风从纸上吹过,温馨扑面,真情满怀。时代的气息与泥土的味道,构成一幅青春明媚而又大气磅礴的风情画卷。

  当今中国,万象勃发,春意浩荡。鲜活的人事与无边的光景,迭映着报纸副刊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和谐统一。新鲜、雅致成为副刊的鲜明标志。速度与隽永、生机与温润集于一身,副刊在报纸新闻同质化日益严重之际,犹如青山春水,尤显别开生面,意味深长。

  在《井冈山》副刊里,可以感受鲜活的时代脉动、浓厚的文学气场。抢险救灾,牵动人心;红军长征,精神永续;文字的热度和力度穿透纸背,辗转跳跃在苍茫山水之间。《巡视组长》《“网红”与“大国工匠”》审势察微,为历史上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人类历史上宏大而独特的社会实践,书写了新的篇章——一个政党如何保持肌体强壮,答案刻在党性的尊严和生命的绝唱里;一个社会如何拒绝浮躁,期望盘亘在培育工匠土壤的深情寄语中。这个时代,物质财富迅速积累,欲望诱惑日益增多,高贵的精神却成了稀缺资源。以生命守卫生命,以精神传承精神,以风雨砥砺筋骨,《井冈山》副刊文学与新闻的共同建构,传递出人世间最响亮的存在宣言。

  副刊是伴着梦想远行的港湾,是喧嚣中安放心灵的净土。这里有小街上秦砖汉柏还没走入剧情的等待,有“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意境释怀。亲情故土、历史风物、人生过往,心灵上的润泽,都让我们由衷回眸凝望。母亲的“小院”,杏枝早已酝酿花蕾;“午月”的风俗,温柔了几多淡泊苍翠的日月;汤翁的“牡丹亭”上,相思的雨滴亦正悄然飞落。树绕村庄,水满陂塘,那是我们梦中的乡愁;一春芳意,三月和风,透露我们心生的暖意;一蓑烟雨,跌宕沉浮,凝聚着一个民族不曾熄灭的向上之志和家国情怀。

  大气,阳刚,清新,朗润。令人心生感动的文艺作品,无疑都是编辑、作者共同智慧的结晶,是拥抱生活和时代的产物。《井冈山》副刊为什么能山一更,水一程,揽春色入怀,绽繁花满树?是编辑的眼光、情怀、功力,决定了作品的品位、格调、水准,他们的不甘平庸,不辞劳苦,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成就了《井冈山》的个性特质、满园芳菲。在喧嚣的市井人声中,在木门闭合的轰然响动里,在匍匐倒地的虔诚运转中,我们看见时光的荷塘,看见人类精神抵达的现场,更看见了天上的辉光。“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正如有人所说,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副刊,《井冈山》副刊的深邃激荡,优雅崇高,可为此作一鲜明印证。

  副刊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以文化担当和价值引导,标注着社会文化的精神高度。一位作家说过:“一个社会要从原有的轨迹上冲刺跃进,得依靠人类脑力的激荡。副刊,可以是一个脑力激荡的磁场,迸发一个民族最大的文化潜能。”感受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感受蕴藏于生活中无穷的创造能力和最美好的品格,副刊的温润滋养,将长久提振着人们最深切的文化自信。

  无论多少年过去,山河如何翻转,副刊上的翩翩雪花,文字间的悠然风云,都会凝结成经年的相思,绽放在流年最深的角落,蓬勃着岁月的青春记忆。一定会如一抹朝阳,倏忽间点亮平凡而质朴的生活。

  “文学新锐奖”获奖感言

  一只树蛙去旅行

  □ 朝 颜

  我突然被“井冈山文学奖·新锐奖”的光芒照耀,这可以看做是对我用心耕耘的奖赏,也可以看做是对我的鞭策,更可以看做是对许多走在这条路上的文学人的召唤,特别是对身处基层仍然保持文学梦想的新人的支持。

  于我而言,《井冈山》一直是文学的高地、精神的高地。我无以统计这一块青翠的苗圃培育了多少大树,放飞了多少雏鸟,但深深地懂得,我在文学上的起步,离不开她的包容与搀扶。

  我依然记得,2009年第一次与她结缘,也从此与编辑老师结缘。编辑老师是那么认真地对待我的每篇稿子,敦促我修改每一处瑕疵,还向我约写大题材的稿件……

  不止一次有朋友发来图片,告诉我自己的文章被当成阅读范文,出现在中考试卷或语文配套练习册上。而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地选自《井冈山》副刊。离开教育界有些年头了,而今以这样的方式重新与教育续缘,我不能不感谢文学的眷顾,感谢编辑们精益求精的精神。当然,还有《井冈山》副刊被众人接受、关注并认可的现实。

  一块沃野千里的膏腴之壤,决定了土地上的植物是否茂盛;一个手艺精湛的缝纫师,决定了穿上嫁衣的女子是否动人。《井冈山》是宽阔的,也是高瞻远瞩的。近年来,这块沃土频繁将珍贵的版面拿出来开辟“80后”“90后”的“文学新锐”专栏,这种开放的姿态以及对于文学的担当,无论如何令人感动。

  谈起自己和写作的关系,我会想起前些时遇见的一只树蛙。那是一个黄昏,我们开着车离开乡村。不知何时起,一只树蛙停在了车子的挡风玻璃上。风那么大,它紧紧地趴着,没有丝毫惊慌,似乎铁了心要随着车子去进行一场未知的旅行。这只树蛙终究从一小片天地里走了出来,充满信心地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旅行。

  现在想来,我走在文学的道路上,多么像这只去旅行的树蛙,而《井冈山》副刊,何尝不是那一辆带着我远行的车子?

  《井冈山》,父兄山

  □ 卜 谷

  对一座山,一直有种父亲般的尊崇、敬仰。这就是井冈山,它峦起峰拥、巍峨壮观、俊秀峭拔、险峻威壮。

  对一座“山”,一直有种兄弟般的亲切、情谊。上世纪70年代,还是伟明兄在《井冈山》做编辑,就亲自到宁都县向我约稿。在我与这座山之间,牵起了脐带般的红线,不断供氧、补钙……《井冈山》,40多年一直没有断线。后任的编辑,也每年总有一次约稿:《我的红军缘》《铁凝——老区的哥们》以及这次获奖的《拄拐长征》。

  约稿,是一种激活,一种特别重要的激活。我有许多不经意的灵感与构思,也有许多不经意的慵懒。这些不经意的灵感与构思,往往在不经意的慵懒中消逝。实际上,许多的不经意间,我们忽略了身边曾经流淌过的世间最美和经典。同样,我们也忽略了自己身上曾经流淌过的,可能成为世间的最美和经典。一定有些甚至于我们至今仍然不清楚的忽略,无形中起了决定作用,让我们平庸成为今天的自己。正是约稿,激活了我也许的忽略,成就为一篇篇作品。

  《井冈山》,是聚沙成塔堆积成的大山。它又在慢慢渗透、滋润作者和读者的心理,积淀成一种情缘和向往。它的诞生就是我们的诞生,它的成长就是我们的成长,它的高度就是我们的高度。

  花落流年度,宿心乃复归。《井冈山》呵——仍与时俱进在不停地长大长高的,是与我们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文化海拔。

  (作者为赣州市作协常务副主席)

  又红又绿又专

  □ 李春雷

  我对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的特别关注,缘于每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评选。

  中国新闻奖中,分配给副刊的一等奖名额,每届只有一个,而竞争的对手,是以人民日报《大地》、光明日报《文荟》、解放军报《长征》、羊城晚报《花地》、新民晚报《夜光杯》等着名副刊为首的近千家兄弟姐妹。但近几年来,《井冈山》屡屡折桂,不是一等奖便是二等奖。

  如此殊荣,创下了中国报纸副刊史上难以超越的纪录。

  我也曾经办过多年党报副刊,深知其中不易。

  《井冈山》群峰异秀,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办刊者思想端正,二是办刊者业务精湛。

  许是因为我多年来对纪实文学情有独钟,故用心较多,苛求也高。这次的此类作品《“陪不了你了”》《巡视组长》和《决战枭阳圩》,或写当前巡视在反腐倡廉一线的领导干部,或写冲锋在凶险洪灾最前头的党员群众,倾情演绎了缺一不可的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等精品特质。仿佛黄洋界上,炮声隆隆,战鼓声声,与我们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同频共振,遥相呼应。

  《井冈山》副刊以“与时代同行 以文学为魂 与读者连心”为办刊宗旨,讲政治,肯担当,写英雄,颂时代,而且有筋骨,有温度,有精度,有力度,其色彩,与井冈山可谓一脉相承。

  想起井冈山,我的另一个印象是:绿。那大体是从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中得来的。那一望无际的绿啊,滴青流翠,浩瀚如海。

  但这个绿,更是文字的青葱,文学的葳蕤。一首首小诗,一篇篇美文,一幅幅图片,像山上的一片片毛竹,一簇簇山花,一方方橘林,一畦畦茶园,春芽吐翠,枫叶流丹,姹紫嫣红,岁月洪荒。

  《鹤堂午月》书写家乡醇厚的端午风俗,《拄拐长征》追随先烈的精神远行,《我在牡丹亭等你》畅想着一曲曲戏剧、文化之旅……一篇篇散文、诗歌、杂文,粲然的文字,畅然的文思,斐然的文采,就是井冈山的一抹抹绿意,漫山遍野,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井冈山》,实在是一块文学园地,一座文学高地!

  这个年代,唯利是图,物质至上,人心浮躁,新媒体冲击,快餐文化泛滥,而《井冈山》人凝心静气,仍然如此精专地经营这块纯文学园地,这般专情地为作者、读者护理着这爿精神栖息的家园,太不容易,令人敬佩。

  《井冈山》的专,首先体现在版面设计上。字体、字号、版式、色彩、图片、插图,其精心、精巧、精致,一目了然;其芳香、个性、品质,赏心悦目。左看右看,犹如纤手绣娘花针下迤逦而出的一幅幅画卷,巧搭妙配,轻描浓抹,淡写重彩,总是相宜。

  她的专,还体现在评选作品的专业化上。他们多年坚持盲评,这在人际关系根深蒂固、追名逐利的现实中,固执操守,实在太难。我在评选中,也是只看作品。虽然通过文风和题材,大致可以推测是朋友的作品,虽然也可以问问“度娘”进行确认,但何苦呢?何必呢?

  既为盲评,就要遵守一切有形无形的规则。那就悄悄地静下心来,以文会友,实实在在地进行一回真正的评选吧。

  于是,认认真真地阅读了全部参评作品,坦坦荡荡地写下了自己的选择。

  远远地观望着那一片片的又红又绿又专,真诚地道一声:《井冈山》,您好!

  获奖作者感言

  有些灵魂必然相遇

  □ 罗张琴

  对《井冈山》深远简净的审美品位和文学质地,我心存敬畏。对编辑老师数年如一日耕种精神花园的赤子情怀和工匠精神,我心怀敬意。我十分珍惜自己能用笔墨书写的这份美好。对“井冈山文学奖”,我一直隐隐期待着。此刻,我深感骄傲。

  《“陪不了你了”》是我与《井冈山》的人生初见。去年7月江西大汛,我率队采写抗洪一线。是报人独特的新闻敏感,还是媒体人对时代民生的倾心关注?当我在朋友圈晒出大汛后鄱阳湖的小视频时,编辑老师的微信电话来了。说,若有抗洪抢险的好稿子,三天内给《井冈山》……老师的声音,穿越喧嚣尘世,有纯净之气,让编辑与作者的关系,简明到三个字“好稿子”。

  将一个大选题押在一个从未打过交道也不知写作功力的作者身上,需要冒险般的勇气,万一写不出好稿,怎么办?我不想辜负这份信任。三天两夜,三易其稿。沟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老师无私授教、倾心扶持的过程。修改的过程,就是向好稿子不断靠近、自我提升的过程。她冒一次险,我用十分力,《“陪不了你了”》这朵小花终于绽放在了《井冈山》上。

  愉悦刻骨难忘。唯更加用心写稿。每次完稿,我第一时间投的总是《井冈山》。编辑老师总是不动声色地让我修改,温柔“逼迫”着我向文学“更高、更远、更强”的地方迈进。不到两个月时间,《井冈山》接连给了我三个头条。感念编辑老师栽培。写作路上有一位这样好的老师看着、挑剔着、严要求并始终青睐着,我是如此幸运。我能感觉到自己关于写作的点滴进步。与老师虽未曾谋面,却深觉老师的手一直都暖暖牵着我的手,走在朝圣路上。

  文学的意义在于滋养心灵,传播时代美好,向人性中的闪光部分致敬。朝这个意义努力写作,是为价值。获奖,肯定作者,鼓励更多更好的创作,是写作价值的美妙体现。感谢评委,感谢《井冈山》!

  窗外,夜的世界蓬蓬勃勃,江风的声音无比辽阔。我好好写,不负美意,不负初心。初心不倦,有些灵魂必然相遇。 (作者现供职于省水利系统)

  从未吝啬内心的赞美

  □ 林 莉

  年11月某天,我写了一篇散文,发给了《井冈山》副刊。当时编辑老师不仅对小文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甚至连文中标点符号的错误也指了出来。这让我心中一惊,为自己草率行文而羞愧。

  年1月,我收到编辑老师的邮件,说看见我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的暖家主题诗歌,若有类似题材的作品,可发《井冈山》。没想到,老师一直在默默关注着我们这些普通作者,令我心中一暖。那天,我连夜写下了组诗《母亲将院门一直敞开着》。就这样,我和《井冈山》副刊结下了不解之缘。关注现实,深入生活,扎根大地和人民,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苍生万物在一起——这是《井冈山》副刊给我带来的阅读感受,亦是我一直为之努力的写作方向。

  十余年来,我的诗歌写作从生活的故乡出发,到达远方,又从远方折返故乡。在这不断往返的过程里,我践行这样的原则:于省察和考量中体现民生关怀,在宽广迷人、生机无限的文字原野里,传递爱、光明、美、智慧。

  有朋友常问我为什写诗,写诗给我带来了什么?我一直对自己说不要吝啬对这个世界的赞美,去听、去看、去想、去写,也许世界的另一扇窗户就打开了。去赞美,和世界真诚对话,和身边的事物对话,和天空、大地、星辰对话,也许就能知道“是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大地宁静”。在赞美中认识,完善,新生。

  其实,因为诗歌所建立起来的秩序和宇宙,我最想说的还是惊喜、感恩和敬畏。

  (作者现供职于上饶县交通系统)

  《井冈山》副刊是全国着名的文学重镇,格调高雅,美文如云,能得“井冈山文学奖”,非常荣幸。祝《井冈山》副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陈鲁民

  提起笔来,我不禁又想起了那座园子——地坛。是的,我们所有的歌和文字,还有爱情和生命都生长在大地之上,总有一些热爱和情感需要表达。那么,就把从《井冈山》上收获的这朵鲜花献给我们脚下亲爱的土地吧!

  ——夏 磊

  我的系列客家文学乡土散文创作,志在为赣南的客家文化立传,为中国古典中原文化存照。文学是一条暗河,没有人不沿着自己的文化磁力线行走,就像基因,深嵌于肉体,冥冥之中,注定了我们的前世与来生。 ——简 心 我生于乡村,曾辍学跟父亲做了一年的行走裁缝,挑着缝纫机走遍了家乡的村村寮寮,了解了很多风俗民情,听到了很多真情、善良的动人故事,看到了很多安静美丽的小村庄。我之后的创作,描述的便是我所经历的岁月、感悟的真情以及我大半生的思索追寻。

  ——侯凤文

  井冈山不仅是一种精神,还是江西文学的一面旗帜。《井冈山》文学的坚守令人赞叹!我两度获此奖项,倍感荣耀。祝江西文学凤鸣于井冈之巅,龙啸于鄱湖之渊! ——徐观潮

  第五届“井冈山文学奖·文学新锐奖”获奖者

  朝 颜

  推荐理由:她是“80后”的作者。她创作的诗歌、散文诗、散文及纪实作品,题材广泛、视野开阔、眼光锐利,红色、乡土、女性是其作品的基因特质,生活素材信手拈来,便成了锦绣文章。

  作者简介:朝颜,本名钟秀华,瑞金人,曾为乡村小学教师,现供职于瑞金市文学院。作品见《人民文学》《诗刊》《散文》等报刊。多次在全国征文中获奖,作品入编多种选本。

  第五届“井冈山文学奖·热心读者奖”获奖名单

  鞠小林 (江西省永丰县)

  刘建彬 (江西省九江市)

  彭 晓 (江西省崇义县)

  胡春麟 (江西省吉水县)

  钟祥淦 (江西省全南县)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