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冉崇君║井(小镇记忆之一)

 二维码 16
发表时间:2024-03-08 18:00作者:冉崇君来源:西南文学网


与井相的一条街叫大井街,与井街交叉的一条街是红卫路,我家就住在两街交叉的文昌宫闹市边,对井的一些 琐事至今记忆犹新。几十年来,只要我回到老家,总要去看看它,每次看过,像完成了一件慰心的事,才会离开故乡——石桥。

这井何年何日形成,我不知道也没有问过。自从我记事开始,就知道这井上方的三堵高高的白墙,用红油漆写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万岁”没几年又换成“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许多年后,上面是 “科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井口大约八米长,八米宽,约五米深,往井下走去有几步横石梯,然后分开左右各两米长五六步石梯。井底是一个略斜的大石盘,井窝像一个大勺,“勺”把是长长曲曲的,水就从这“勺把”像蝌蚪一样不分昼夜游出,水声与担水的人们发出的说话声、脚步声,在井里来回回荡着,和谐如天籁之声。特别是中秋后,月倒映在井里,被勺一搅,那月瞬间散成大大小小的银块,起伏荡漾,是那样的润眼润心。

这井也有承担不起负荷的日子,那是在各种传统节日的前后或夏天,井里井外四处都是人,用桶排着队,一直排到下一条街,年轻人在这里有说有笑,骂爹骂娘,偶尔也发生一点口角,甚至拳脚相向。老人们在这里叙叙旧,说说东家的媳妇、西家的女婿,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在这里追打嬉闹,一不小心滑倒在湿漉漉的石板上,坐地哇哇哭。

大约六岁起,就开始为担水帮家里排队了。八九岁时,我能担起半桶水。每次要到家门时,我总得停下来长长歇一口气,再摇摇摆摆晃入家门。父母和大人们看见都会夸奖几句,“这孩子真乖,能为大人做点事了”。听到这话,通常,我会挑着桶又出门去。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镇上多数人家都装上了自来水,井水便无人问津,经常水满,出井外,冲入街口。有时,有老鼠淹死在井里,没人去淘井,任井水哗哗流出。

如母乳般的口井开始成为镇里几百户居民的负担了,但它默默地“潜伏”在那儿,含着所有的寂寞和哀愁。

改革开放后,石桥镇也随着经济发展建起了新镇,以老镇外这口井为中心向四面延伸,隆起高高低低的自修房屋。老镇寂寞了,新镇热闹了。井被电影院占用,从此关闭,只留下一个“出气”的洞口。

老镇有能力的年轻人都“飞”进县城省城发展,老人都相继“走”了。新镇的人多数是山上在外打工的有钱人和老镇人的一部分后代,我快步入老年的边缘,很怀旧,对这井很眷恋。

有年回乡,我蹲着看井口,旁边一个住户,端着碗的妇女边吃边走过来对我说:“有啥看的,那是口井。”我侧回头,目呆呆地对她说:“井”。还有一年,我趴在井口看,后面传出一个年轻人的声音“你们大家看,井边有个疯子”。

        作者简介:冉崇君,四川达州人,著名画家,乡土作家。2005年定居成都,从事艺术创作。在成都浓园国际艺术画家村成立崇君工作室,2011年在北京成立崇君工作室。多幅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新人新作展,作品被中国最权威的《美术》、《美术观察》、《中国书画》等杂志刊登,被国内外行家和收藏家看好。著有《半生癫狂》等多部文集。

(编辑审核:任朝政)


文章分类: 散文天地
分享到: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