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龚德林||大龙井之春

 二维码 54
发表时间:2023-05-22 14:35作者:龚德林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走进青林乡田坝村,远远的,敲锣打鼓传来,走近,原来是大龙井迎客之礼乐。

听村里老人们说,很久以前,村里经常发洪水,淹没田里的庄稼,有一条头上长冠、身彼绿鳞的巨蛇将洪水吸尽,然后钻进洞里,自此,洞口流出了清澈泉水。人们为纪念这条巨蛇,就把巨蛇穿进的洞叫做大龙井,这就是大龙井的来历。

大龙井的故事,经过田坝村一代又一代老人的口头相传,愈发变得神秘。每到天黑,大龙井就会发出类似唢呐吹奏的声响,西咪底黄家两兄弟从洞口旁边经过,听到大龙井里水流的声响似唢呐的谱子,于是就找来唢呐跟着声响练习,日积月累,练就了一手唢呐吹奏技艺成了远近闻名的唢呐手;大龙井最忌穿红衣服的人走过,周围村寨的人家结婚,结婚当天新娘子从大龙井经过,被龙王抓去做了后宫;要是经常帮人做法事的道士经过大龙井,不去祭拜,做起法事来出不灵验……。

传说终归是传说,大龙井四季流淌不断的龙井水,水质甘甜,流量充沛,滋润着田坝村两岸的几百户人家,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纯朴、讲情义的山里人。

(一)

“呶,呶,……”。今年八十一岁的祝学珍老人早早起床,就煮好猪食,招呼着她的两头小白猪喂猪食。快掉光的头发倔强地盘在头上,老人用手指擦了擦好她那唯一的一只眼睛(因年幼时冬天烤火不小心跌倒在火膛里,烧瞎了左眼,眼皮粘在一起,深陷下去,还好剩下的右眼还算明亮,八十多岁的老人看远处的猪牛还数得个数来),紧了紧穿了十几年啥不得换的已经褪色的苗族服饰和长裙腰带,在这个有几千人的村寨里,只有老人成天穿着苗族服饰,还在记忆着她们民族的符号。

添了两勺猪食,老人抬起她微驼的背,看了看山下。

祝学珍老人一家居住在田坝村过路沟最高的山顶上,山顶有七八百米宽,住着祝学珍家和另外两户人家,政府多次动员搬迁,老人不愿下山,政府就直接修了两米宽的公路直通山顶,帮她牵了水,修了房。

祝学珍老人用苗语给老伴杨兴华交待了两句,今天她要下山,她和村里的支书有个约定。从年青时嫁到过路沟,几十年里,祝学珍老人就没出过远门,最远的是到山下村委会和村委会旁的小卖部买盐,她想到邻近的南开乡,听说那里是周边最繁华的乡镇,在那里还可以参加她们苗族的跳花节,当然还有老人要实现几十年都没实现过的心愿。

沿着走了几百上千次的山路,老人下得山来,村支书已经开车在路边等候。原来,老人要亲自到乡信用社去,取出政府给她的低保金、养老金还有发了一年的高龄补贴,她要用这些钱买一车煤炭,结束她家长期烧柴火煮猪食喂猪的历史。

老人买煤,帮扶人送煤,村委会送煤,当天,村委会就把煤搬到了老人家里,架上炉子,让老人用炭火煮猪食,了了老人的心愿。

工作开展中,村委会注重把为群众解决问题作为为群众办实事的突破口,不仅解决了政府与群众“最后一米”的问题,还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二)

刘忠党从挂满果实的樱桃树上摘下一颗红透了的樱桃放进嘴里,随着樱桃的甜味接触味蕾,这位四十岁左右的男人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摘下头上戴着的草帽扇了扇凉风,他在心里盘算着他种下的七、八亩樱桃的收成。

天还没亮,刘忠党就早早起床,做好早餐,挨个把三个孩子叫醒,等孩子上学走了,刘忠党才打电话邀人到他地里帮摘樱桃。自妻子外出打工后,刘忠党就担负起照顾孩子和种地大小事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刘忠党就经常感到四肢无力,干活使不上劲,因为三个孩子要上学,自己又不能外出打工,只有靠种地养家糊口,刘忠党家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为了让他家脱贫,村里将他家的七、八亩土地全部种上樱桃,并送他去进行了樱桃管护培训,每年的樱桃收益加上妻子外出务工收入,刘忠党家顺利脱了贫。

“每年的卖樱桃可以挣个七、八千元,如果管护得好,应该能够个上万元不成问题”。每年冬天,刘忠党会在樱桃树下进行积肥、压枝,因管护到位,他家的樱桃粒大、果红、糖份足,在樱桃采摘季节,他就雇周边的村民来帮助他摘樱桃,一季樱桃,刘忠党有了近万元的净收入。

近年来,为让脱贫户能够有更多的收入来源,村里将退耕还林变为了退耕经果,全村种下了近三千亩樱桃,每年村合作社通过向农户下订单和组织商贩上门收购,仅一季樱桃,每亩每年能有两千伍佰元左右的收益。

脱贫了,再送一程,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户的收入得发逐年增加,日子越过越好,步子越走越坚实。

(三)

李子树上挂满了黄黄的果子,沉甸甸的惹人喜爱。在李子地里,张全亮用一根棍子叉在果实累累的枝头,撑住下垂的枝丫,望着树上的李子,他站了许久,他在等一个人,等一个帮了他很多忙的驻村书记。

一件蓝色T恤被他穿得发白褪色,但仍掩饰不了他身材的壮实,才一两年时间,额上的抬头纹比以前深了许多,白头发也邀功似的疯长。自从医院诊断妻子陈守兰脑部患有脑瘤,需要做手术后,这位五十岁男人脸上的胡茬比以往更长了,妻子要不要做手术是她每天想得最多的事,做,需要花十几万元手术费,不做,年轻的妻子就要从他身边消失。

其实,像张全亮这样的建档立卡户,国家一站式服务保障,做完入术后报销下来,根本花不了多少钱,但他拿不定主意。

他和驻村书记是在一个闷热的午后见面的,那天驻村书记逐户走访刚好走到了张全亮家里,书记主动亮明身份,在深入了解了张全亮全部的情况后,为他进行了国家医保政策以及政策对建档立卡户的医疗保障情况,鼓励张全亮送妻子入院进行治疗,让他住院回来后收集住院相关凭证,申请国家医疗求助。从谈心开始到结束,张全亮一直拉着书记的手,眼泪盈眶,沉重的家庭负担让他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也鼓起了他面对家庭困难的信心。

为帮助他,他的两个子女被村里推荐到省外务工,并给他安排了扶贫公益岗位,在他家地里种上了李子和樱桃。两年后,张全亮的妻子走了,永远离开了他,但他和书记的约定没变:李子熟了就去他家摘李子。

医疗保障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主要内容,为保障群众生病能及时得到治疗,村不定时、经常性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逐户进行排查,逐户进行宣传,真正把老百姓的情况摸清楚,建立准确的信息台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警,防止了返贫致贫的发生,不断增强了群众医保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

说到田坝村,不得不说田坝村李家寨的杨红书老人。像往常一样,七十八岁的杨红书老人麻利地将家里的锅、碗、瓢、盆等餐具擦拭一遍,清扫完院子,关上门,她要去村活动室参加村里组织的群众会,领取村里给她发的“清洁文明户”牌子。

年龄虽然七十八岁,但杨红书老人头发看不到一根白丝,脸色也红润光泽,像是刚到60岁的样子,衣服外套洗得发白,兰色碎花衬衣干干净净,脚上的布鞋干净整洁,她见人总是热情微笑,慈祥和蔼。她居住的小木屋也在她亲手打理下,看不到一点蛛丝。周围的邻居都喜欢到她的小院坐坐,享受整洁的环境,听她说村里的变迁。

杨红书老人所在的李家寨除了几户杂姓人家以外全部姓李。十年前的李家寨住的是茅草房子,人畜粪便没人清理,于是村干部带头挖泥打砖修房子,家家掀掉茅草、推到泥墙盖起了砖瓦房。脱贫攻坚期,李家寨又迎来新变迁,一条沥青路穿村而过,家家硬化了串户路,瓦房变成了小洋楼,告别了公路大石包,村道泥裹脚的历史。

“好多了,以前和现在简直无法比”。只要问村里的发展变化,杨红书都能数出个七八九来,用她的话来说,村里的变化几天也摆不完。

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是关键,村里的环境卫生不光大家自觉分段打扫,还要互相监督,变被动为主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村里也因势利导,实施了乡村治理积分评比,让群众享受到参与的乐趣,带动了乡风文明。

大龙井的故事,大龙井旁的人,在岁月里了积淀,在记忆深处安家,恰如春天盛开的花,浓烈、灿烂。


作者简介:龚德林,贵州六枝人,现为钟山区融媒体中心编辑、钟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钟山文学沙龙会员等。文字散见于《解放军报》《战旗报》《贵州日报》《六盘水日报》《乌蒙新报》等报纸杂志,曾被评为重庆市十佳读书人等。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