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王芳焯 || 南加一梦 二维码
4109
南加,是清水江畔的一座小镇,位于贵州省境内清水江从剑河县汇入锦屏县的交界处,古时亦作“南嘉”,称“南加堡”。 南嘉堡于乾隆二年设立,历史上为“管外苗族地区”,但地处水陆要冲,且为生苗与熟苗的过渡带,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造就了它商贾集市重镇的地位。在南加镇柳基(霁)蔚文书院嘉庆十一年(1806)刊刻的观音渡至南嘉堡修路碑文中写道:“……嘉庆乙丑夏……目击出于其途者之险且枕也……自清江附郭之观音度起,至柳霁之南嘉堡止,百二十余里之险道,不数月间而为坦途,向之足茧肩皲而不能达者,今且从容担负趋之而不觉……”当时,柳霁为镇远府天柱县分县,为方便官民商贾通行,该路修至柳霁县衙即可,但主事者却修至南嘉堡,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南加是剑河、锦屏两县边隅苗侗族人的集镇中心,更是彦洞地区最近的贸易市场。嘉庆三年,在南加对面的河口乡锦宗村,彦洞头人周官袋等带头众筹义渡,《渡船碑记》载曰:“南加堡四处边开,溃临河岸。自设市场以来,商贾行人往来络绎。每遇洪水泛涨,固尔广杨维艰。口风平浪静之秋,亦深口难涉……自是之后,往来无隔岸之嗟,商贾有如归之幸。河水之险,如履康庄……” 由此观之,南加集市至少于嘉庆三年就已开设,随着货物流通、贸易往来,彦洞人乐善好施、利济苍生的美德早已播洒于清水江边。 据《彦洞乡志》记载,从彦洞往南嘉堡有一条古驿道相连,途径黄秋坡、云上坳、盘仰、四十八拐坡、锦宗,再渡船而至,全程15公里。1980年经清水江水运局改道后,人们不再过四十八拐坡,而是由云上坳右下盖头山,走铁索桥跨清水江,再经南孟到达南加。 当年红六军团冲破国民党军队在河口瑶光的封锁线,沿清水江南岸西上,欲走彦洞而过剑河小广,部队急行来到河边问路。船工见红军人多,自己一人一船难以应付,急忙吹嘘道:“四十八拐坡,拐拐十里多!”先头部队一听,路途甚远,并且都是上坡山路,只好放弃后选择在上游的格里渡江。 历史的长河日夜奔流不息,迭起的浪花在回忆中弥足珍贵。 在我的意象中,南加是一座宽大繁华的古镇,狭长的街巷里车水马龙先,不分昼夜,排排层层吊脚楼临河而立,鳞次栉比。赶场天,方圆几十里的苗侗民众四面八方涌来,排成一条游动的长龙。街上的赶集人摩肩接踵,摊位上的百货琳琅满目,各种吆喝叫唤声不绝于耳,宛如“天上街市”。 小时候,老家没有开设集市,人们都是翻山越岭去南加赶场。赶场南加成为小伙伴们梦寐以求的事,赶过的伙伴回来后都能炫耀半把个月呢!尤其是年场,那就更不用说了,能去一次,纯属圆了一个少年时期的“人生梦”。 对于赶南加年场,多少意念中的景象在不断引诱着,铁链桥、年画、饼糖、小人书…… 记得有一次赶年场,我大概在读三年级,伯叔婶姨们拉起二三十人的队伍,往南加方向出发,年纪大点的堂哥堂姐门都跟了去。我被南加场的新奇魅力深深牵引,执意跟随队伍前往,不料母亲以年纪太小不安全为由加以制止,跟到村口时被她硬生生地拉了回来。我很失落,当场哭得稀里哗啦,后面还因为此事耿耿于怀许久。那一次父母买回来的两个高压锅和一顶粑架,锅子至今还闲置在家里,偶尔逢年过节还拿出来煮炖猪脚。 后来,在五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春游活动,目的地是南加镇雷打塘,我亲历目睹了南加集市的真容。 雷打塘在南加镇的左边上,此次没能走进南加街上,经过时只是远远瞄了几眼,南加集市的模样就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此次春游翻山越岭来回走了40多公里,回到家时已月上高楼,纵然精疲力竭,但我没有一丝后悔,反而这种荣耀和快乐在心里激荡了许久。那种真正的满足不只是吃喝玩乐,而是圆了半个心心念念的“南加梦”。 直到近年,因为某些工作的缘故,我多次来到南加,不过此时的南加早已物非人非,2006年三板溪电站修建把它的原貌永远淹没水底,对于老南加集镇的美好记忆也随之湮灭。新南加街巷狭长但繁华不再,走进它我心里五味杂陈,犹如做了一场梦,不经意间梦境又上心头。 光阴荏苒,人生若梦,世事无常终难料。我总在想,人还是要心怀梦想,万一哪天实现了呢?人也还要心随物变,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在不断的变更和泯灭……
作者:王芳焯 (编辑审核:杨 宇)
文章分类:
散文天地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