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肖建锋 || 赶场

 二维码 5261
发表时间:2022-09-23 23:52作者:肖建锋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在我小时候,农村的物流体系十分落后,农民销售农产品和购买生活物资,到乡场上才能完成。人们在约定俗成的时间到乡场买卖东西、办事或者闲逛的过程叫赶场。

赶场这天叫逢场天。一般一个乡场每隔两三天就有一个逢场天。我们乡乡场与另外两个相邻乡场,按公历日期尾数轮流逢场,尾数为一四七赶一个场;二五八赶另一个场,三六九赶第三个场。尾数为零,三个场都不逢场,称为转角。一年中只有大年三十这天每个场都逢场。

俗话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农村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农民把鸡蛋鸭蛋拿到场上去卖。得的钱,用来买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或者积攒起来作为孩子的学费。

赶场的头天,人们准备好要卖的农产品,想好要买的东西,计划好要办的事情。赶场这天,人们换上干净的衣服,或挎一篮攒了十天半月的鸡蛋鸭蛋,或背着装有捆住翅膀和脚的鸡鸭的背篓,或者什么都不带,三三两两,说说笑笑,陆陆续续向乡场走去。

每个逢场天,乡场上都人山人海,熙来攘往卖农产品的,选好位置,摆放好装蛋的或者装鸡鸭的背篓,等待商贩前来挑选。买东西的,则会走进供销社,挑选货物。办事的,带着相关手续到乡政府、邮政所咨询办理。闲逛的,则漫无目的随人群游走,这儿瞧瞧,那儿看看,不时与熟人打招呼、扯闲。

那时还没有兴起打工潮,农村的人很多,赶场的人也很多,逢场天场上很热闹。整条街最热闹的地方非供销社莫属,因为里面的货物品类多,人们都爱去看看、去选购供销社里有高高的木柜台,靠墙壁一字排开立着货架。柜台的柜子分三层,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里面摆放着钢笔、作业本、连环画、小说等物品。货架摆满布匹、搪瓷脸盆、盘子、茶壶和暧水瓶等。柜台与货架间有两三个售货员,不停地取放东西、算帐收费。供销社的一角常常摆放着尿素肥、煤油桶等,散发出氨气和煤油的气味

后来,供销社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场上的货摊逐渐增多,渐渐挤满街道两侧。货摊上摆满了铅笔、橡皮、作业本等文具用品,或者锅碗瓢盆杯等生活用品,或者衣服、鞋袜等服饰,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摊贩的呟喝抑扬顿挫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熟人间打招呼音接连不断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场上有两三个肉摊,肉摊的案板上摆放着红白相间肥瘦参半的猪肉、猪骨头和心肺肝猪产品。农民们隔一段时间或农忙时节会赶场买肉回去打牙祭。肉贩会根据买主的要求,时而用分割肉,时而用骨刀砍猪骨头,然后过秤,计算费用

售卖的筲箕、箩篼、撮箕等篾器,常摆在场人相对稀疏的地段。我爷爷在世时,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篾匠,经常被人请到家里编织篾器。在家时,一有空闲编织篾器,逢场时幺叔将篾器挑到场上售卖

街上还有照相馆,孩子满百天或满老人添寿、热青年男女,会在赶场时前去拍照留念。因生产、生活所需,农民们经常光顾、修理摊、理发店等,一般位于乡场的偏僻处。

场上的小餐馆平时比较冷清,逢场天就会热闹起来。早上卖包子、馒头、稀饭、面条,中午供应炒菜、花生米和酒。赶场饿了,会到餐馆要一碗面条,扑哧扑哧吃下去填饱肚子;或者遇到老友,会到餐馆要一盘花生米和其他下酒菜,小酌叙旧。

我们小孩子都喜欢赶场,除了能吃到大人们买的糖果,到供销社翻看售卖的连环画等图书外,最爱看货摊上各种各样的货物和商贩做生意的场景,为此还闹出过笑话。

一年暑假,伯的儿子我堂哥从别处购买了几个西瓜,背到街上我和哥哥之前没有见过西瓜,更没有见过堂哥做意、与人讨价还价的情,也挤在西瓜摊围观的人群里看闹。回家后,大娘就来找我母亲说要替堂哥道歉。母亲很奇怪,问为什么要替他道歉呢?大娘说出了原委。原来邻居赶场家后,向大娘说哥卖西我们兄弟俩一直眼巴巴地盯着西瓜看,很想吃的样子,堂哥却没有西瓜切给我们吃。大娘听后不住地骂堂哥不懂事,担心母亲知道后多心,赶忙来道歉。

赶场是人们在乡场上的一种热闹聚会,也是农村青年相亲的好时机。农村大多数青年男谈恋爱都是从赶场开端的。适龄青年或他(她)们的父母,赶场时看上哪个异性青年,会暗中打听,委托媒人介绍。媒人常常把相亲安排在赶场天。

记得哥哥当兵退役回家,正是谈婚论嫁的年龄。那时我还在上大学,国家已经实行双向选择制度,学毕生不分配工作。亲朋好友先后给身材高挑的哥哥介绍了几个相亲对象,女方来看家、了解到还有个读书的兄弟,而家里却只有那几间老房子,就要求母亲承诺另外修砖瓦房。当时家里没钱再修房子,母亲又不肯定开空头支票。哥哥几次相亲都未成功,父母很着急,我也感到十分内歉疚。

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同一个生产队的罗,一天赶场时碰到他的老友老许。两人摆龙阵,聊到了哥哥的情况,老许介绍了一个女青年。于是,罗叔安排哥哥与女青年在乡上见了面,又带到院子看家。女青年没有嫌弃我家的家庭情况,哥哥投意合,两情相悦,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人在搬离农村,在农村生活的人越来越。农村的物资丰富了,不到场上也能买到想要的东西。如今人们赶场,赶的是一种寄托,一种回忆,一种情怀。



作者简介:肖建锋,重庆市九龙坡区二郎留学生创业园作品散见《西南文学网》《九龙报》《忠州日报》。


                                                                                                  (编辑审核:冯静海)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