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肖建锋 || 赶场 二维码
5261
在我小时候,农村的物流体系十分落后,农民销售农产品和购买生活物资,要到乡场上才能完成。人们在约定俗成的时间到乡场买卖东西、办事或者闲逛的过程叫赶场。 赶场这天叫逢场天。一般一个乡场每隔两三天就有一个逢场天。我们乡的乡场与另外两个相邻乡场,按公历日期尾数轮流逢场,尾数为一四七赶一个场;二五八赶另外一个场,三六九赶第三个场。尾数为零,三个场都不逢场,称为转角。一年中只有大年三十这天每个场都逢场。 俗话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农村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农民把鸡蛋鸭蛋拿到场上去卖。卖得的钱,用来买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或者积攒起来作为孩子的学费。 赶场的头天,人们准备好要卖的农产品,想好要买的东西,计划好要办的事情。赶场这天,人们换上干净的衣服,或挎一篮子攒了十天半月的鸡蛋鸭蛋,或背着装有捆住翅膀和脚的鸡鸭的背篓,或者什么都不带,三三两两,说说笑笑,陆陆续续向乡场走去。 每个逢场天,乡场上都人山人海,熙来攘往。卖农产品的,选好位置,摆放好装蛋的篮子或者装鸡鸭的背篓,等待商贩前来挑选。买东西的,则会走进供销社,挑选货物。办事的,带着相关手续到乡政府、邮政所咨询办理。闲逛的,则漫无目的随人群游走,这儿瞧瞧,那儿看看,不时与熟人打招呼、扯闲。 那时还没有兴起打工潮,农村的人很多,赶场的人也很多,逢场天场上很热闹。整条街最热闹的地方非供销社莫属,因为里面的货物品类多,人们都爱去看看、去选购。供销社里有高高的木柜台,靠墙壁一字排开立着木货架。柜台的柜子分三层,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里面摆放着钢笔、作业本、连环画、小说等物品。货架摆满了布匹、搪瓷脸盆、盘子、茶壶和暧水瓶等。柜台与货架间有两三个售货员,不停地取放东西、算帐收费。供销社的一角常常摆放着尿素肥、煤油桶等,散发出氨气和煤油的气味。 后来,供销社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场上的货摊逐渐增多,渐渐挤满街道两侧。货摊上摆满了铅笔、橡皮、作业本等文具用品,或者锅碗瓢盆杯等生活用品,或者衣服、鞋袜等服饰,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摊贩的呟喝声抑扬顿挫,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熟人间打招呼的声音接连不断,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场上有两三个肉摊,肉摊的案板上摆放着红白相间、肥瘦参半的猪肉、猪骨头和心肺肝等猪产品。农民们隔一段时间或农忙时节,会赶场买肉回去打牙祭。肉贩会根据买主的要求,时而用尖刀分割肉,时而用骨刀砍猪骨头,然后过秤,计算费用。 售卖的筲箕、箩篼、撮箕等篾器,常摆在场上人相对稀疏的地段。我爷爷在世时,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篾匠,经常被人请到家里编织篾器。在家时,一有空闲也会编织篾器,逢场时幺叔将篾器挑到场上售卖。 街上还有照相馆,孩子满百天或满周岁、老人添寿、热恋中青年男女,会在赶场时前去拍照留念。因生产、生活所需,农民们经常光顾的铁匠铺、修理摊、理发店等,一般位于乡场的偏僻处。 场上的小餐馆平时比较冷清,逢场天就会热闹起来。早上卖包子、馒头、稀饭、面条,中午供应炒菜、花生米和酒。赶场饿了,会到餐馆要一碗面条,扑哧扑哧吃下去填饱肚子;或者遇到老友,会到餐馆要一盘花生米和其他下酒菜,小酌叙旧。 我们小孩子都喜欢赶场,除了能吃到大人们买的糖果,到供销社翻看售卖的连环画等图书外,最爱看货摊上各种各样的货物和商贩做生意的场景,为此还闹出过笑话。 一年暑假,大伯的儿子我堂哥从别处购买了几个西瓜,背到街上售卖。我和哥哥之前没有见过西瓜,更没有见过堂哥做生意、与人讨价还价的情景,也挤在西瓜摊围观的人群里看热闹。回家后,大娘就来找我母亲,说要替堂哥道歉。母亲很奇怪,问为什么要替他道歉呢?大娘说出了原委。原来,邻居赶场回家后,向大娘说堂哥卖西瓜时,我们兄弟俩一直眼巴巴地盯着西瓜看,很想吃的样子,堂哥却没有把西瓜切给我们吃。大娘听后不住地骂堂哥不懂事,又担心母亲知道后多心,赶忙过来道歉。 赶场是人们在乡场上的一种热闹的聚会,也是农村青年相亲的好时机。农村大多数青年男女谈恋爱都是从赶场开端的。适龄青年或他(她)们的父母,赶场时看上哪个异性青年,会暗中打听,委托媒人介绍。媒人常常把相亲安排在赶场天。 记得哥哥当兵退役回家,正是谈婚论嫁的年龄。那时我还在上大学,国家已经实行双向选择制度,大学毕业生不分配工作。亲朋好友先后给身材高挑的哥哥介绍了几个相亲对象,女方来看家、了解到还有个读书的兄弟,而家里却只有那几间老房子,就要求母亲承诺另外修砖瓦房。当时家里没钱再修房子,母亲又不肯定开空头支票。哥哥几次相亲都未成功,父母很着急,我也感到十分内歉疚。 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同一个生产队的罗叔,一天赶场时碰到他的老友老许。两人摆龙阵时,聊到了哥哥的情况,老许介绍了一个女青年。于是,罗叔安排哥哥与女青年在乡场上见了面,又带到院子看家。女青年没有嫌弃我家的家庭情况,与哥哥情投意合,两情相悦,不久就举办了婚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不少人在城镇买房搬离了农村,在农村生活的人越来越少。农村的物资丰富了,不到场上也能买到想要的东西。如今人们赶场,赶的是一种寄托,一种回忆,一种情怀。
作者简介:肖建锋,重庆市九龙坡区二郎留学生创业园,作品散见《西南文学网》《九龙报》《忠州日报》。
(编辑审核:冯静海)
文章分类:
散文天地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