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第一批国家非遗:苗族古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龙通珍 二维码
6606
发表时间:2021-09-24 22:18作者:唐亚平工作室来源:记忆贵州 龙通珍,女,苗族,1936年生,贵州黄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与万物的起源、初民时期的大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可谓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歌传唱起到了传承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功能。演唱古歌有着严格的禁忌,只有在祭祖、婚丧、亲友聚会和节庆等重大场合才能演唱,演唱者多为年长的巫师与歌手。龙通珍从6岁开始跟随祖母、母亲学习苗族古歌,上承龙垢玉、潘巫福等八代约四百余年的传唱历史,20岁后成为歌手,因为技艺熟练且能歌善舞而颇得好评。龙通珍不仅执著于苗族古歌的演唱,还向本村及附近村寨的百余名后辈传授古歌,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苗族古歌歌手,对苗族古歌的传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除了苗族古歌,龙通珍还能演唱大歌、酒歌及旅方歌等百余首。 2006年,苗族古歌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通珍成为苗族古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苗族古歌是苗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神圣经典。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谷陇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东南部,镇上的大寨村是苗族古歌传唱最广的地区之一。大寨村的苗家人主要是在民间节日、婚丧仪式和亲友聚会等活动中唱古歌。走客喝酒时,唱古歌的规模最大、情绪最高,表演性最强。另外一种比较传统的形式是在冬闲时节,苗家人走乡串寨,以盘歌对唱的形式寻歌对答。 龙通珍是大寨村有名的古歌歌师。由于年事已高,她如今已无法亲自唱诵苗族古歌,只能凭着记忆念出古歌歌词。龙通珍打记事起就跟着母亲做客于各种酒宴场所。当大人们饮酒对唱时,小小的龙通珍就在妈妈怀里跟着哼调调。母亲发现龙通珍有唱歌的天赋,对她进行传艺培养。十五岁时,龙通珍对苗族古歌有了一定的理解,能随口哼唱。二十岁出头,龙通珍就成为了谷陇地区有名的古歌歌手。 苗族古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神话类、历史类、诉讼类和婚嫁类,其中神话类古歌最为经典,主要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人对自然的认识。这类古歌因其曲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黄平、施秉、镇远、凯里等县市被称为大歌。 众歌师在龙通珍家中盘歌对唱《铸造日月》。龙通珍虽身体不适,却始终在一旁静静聆听。《铸造日月》是一首神话类古歌。苗族先民们对自然灾害心生畏惧,害怕天塌地陷,产生《打柱撑天》的想法。苗族先民从东方《运金运银》,打造金柱、银柱撑天支地,天地间依旧灰蒙蒙一片,于是先民们产生了用金银《铸造日月》的神奇想像。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苗族古歌的创作与传承只能靠一代一代的歌师口口相传。经龙通珍传授的苗族歌手有两百多人,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她的小女儿阿幼朵。阿幼朵五岁就跟着龙通珍学习苗族古歌,十八岁成为苗族古歌歌手,现在是全国著名的“苗族歌后”。龙通珍在传授古歌时严谨耐心,大至一句歌词,小至一个调子和一丝表情都要求不能出错,深得徒弟们的喜爱和尊重。 如今,会唱苗族古歌的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龙通珍所在的黄平县有近三十万苗族同胞,但能完整唱完一部古歌的人已寥寥无几。龙通珍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去村里教人唱歌了,但是她依旧很乐观地看待苗族古歌的传承,她始终坚信苗族古歌是苗族的根源,是这个古老的民族在磨难中顽强不屈,在苦难中诗意生存的精神粮食。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