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陈永明||渡口村岁月 二维码
41
一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煤炭工业正值蓬勃发展之际。那时候,五七地质队,一支充满热血与激情的队伍,肩负着探测煤炭资源的重任,入驻了偏远的渡口村。 他们带着对祖国的忠诚,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这片尚未被开发的土地。渡口村,一个坐落在山谷之间的小村落,因一条大河流穿村而过而得名。这里的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但对于五七地质队来说,更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天地。 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临时驻地,搭建起简陋的帐篷和工棚,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勘探工作。勘探工作并不容易,队员们需要翻山越岭,穿越密林,寻找煤炭的踪迹。他们背着沉重的勘探设备,踏着泥泞的山路,忍受着风霜雨雪的洗礼。然而,这一切的艰辛在他们心中都化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煤炭事业的执着。 在这片土地上,五七地质队不仅探测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更为后来的红旗煤矿和大河矿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辛勤付出,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繁荣与希望。 岁月如歌,转眼间五十多年过去了。渡口村早已不再是昔日的模样,红旗煤矿和大河矿的兴起,让这片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而五七地质队的队员们,也早已白发苍苍,但他们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如今,当我站在这片土地上,感受着从山谷中吹来的微风,聆听着河流的潺潺声,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在这里奋斗过的五七地质队员们。 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为祖国的煤炭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如同渡口村的河流一样,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他们的精神,如同这片土地上的煤炭一样,永远燃烧在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铭记那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人们,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在钟山区渡口村,有一条名为“以勒河”的河流穿村而过,河水清澈,波光粼粼。 而在余家湾上游的20来处,有一个古老的渡口,这里曾是两岸村民往来的必经之路。每当清晨或黄昏时分,一叶扁舟在河面上轻轻摇曳,搭载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连接着两岸的繁华与寂静。这个渡口的艄公名叫汪洋彪,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 他从二十岁起便开始了与船为伴的生活,直到五十六岁才放下船篙,结束了他长达三十六年的渡船生涯。 1950年,年轻的汪洋彪接过了家族的渡船事业,成为了这个渡口的新一代艄公。他身材高大,皮肤黝黑,一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坚定与善良。 每天,他早早地来到渡口,解开缆绳,撑起船篙,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酷暑严寒,汪洋彪总是坚守在渡口,用他的船只搭载着两岸的村民。他从不嫌烦,从不嫌累,总是微笑着迎接每一个乘客。他的善良和热情赢得了村民们的尊敬和喜爱。 在汪洋彪的经营下,这个渡口成为了一个小小的社区。每当有村民过河时,他们都会和汪洋彪聊上几句家常,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而汪洋彪也总是耐心地倾听,用他的智慧和经验给予村民们建议和帮助。尽管汪洋彪的渡船生涯并不富裕,但他却从不计较得失。他始终坚持每人只收一毛钱的过河费,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渡口的运营。他说:“我做这件事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方便大家。” 岁月流转,渡口和汪洋彪一同见证了许多变迁。1976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渡口逐渐被一座崭新的大桥所取代。而汪洋彪也年事已高,不得不放下了他心爱的船篙。然而,在渡口村的人们心中,汪洋彪和他的渡船永远是那段美好时光的象征。每当提起他,大家都会流露出怀念和感激之情。他的善良、热情和坚持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便利,更成为了他们心中永恒的回忆。 如今,当我站在那座大桥上,俯瞰着静静流淌的以勒河,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我想起了那个曾经的渡口和那位伟大的艄公汪洋彪。他用一生的坚守和付出,为我们留下了那段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作者简介:陈永明,1965年12月,男,中共党员,祖籍四川泸州。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历史高级教师。1999年开始在《六盘水报》《乌蒙新报》《凤鸣钟山》《贵州戏曲》发表文章,贵州省作协会员,贵州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著有脱口秀《一路风景》、《地球村赋》《三尺讲台》诗歌,《民俗风情》散文集,《平凡人生》《七十二行》六部作品,共计160余万字。 (编辑审核:陈友云)
文章分类:
散文天地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