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如歌岁月应无悔

 二维码 2403
发表时间:2018-10-01 17:08作者:熊若涵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他出生在多灾多难的年代,少年的苦难,让他早早当家、刻苦学习、孝顺老人、一身正气。他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把自己的青春和终身,献给祖国大西南的三线建设。他顺应改革开放的洪流,在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同一天诞生的城市(六盘水),书写平凡又极不平凡的人生。用坚守践行对党的忠诚,用奉献表达对国家的爱。他,就是我的姥爷,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退休干部。

  姥爷今年83岁了,仍然精神矍铄、行动自如。在得知我要对他进行采访,写他一个人的改革开放史时,姥爷在电话里淡淡地说:我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不值得写啊!我只好耐心向他解释:采写您,是因为您的特殊经历,您见证了我们祖国的解放,见证了国家由弱到强,见证了一座内陆工业城市伴随改革开放成长。我想以您个人的奋斗足迹,来折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姥爷这才在电话那头轻声说:好吧!

  于是,长达几个小时的电话访谈开始。

  以前听姥爷讲过他的一些故事,但这次在电话里,我才更加深入地了解我的姥爷,竟然有着如此特殊的经历。他苦难的童年、多磨的青年、奉献的壮年和幸福的老年,犹如大海里的一滴水,处处折射着共和国的发展历史,折射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沧桑巨变。

  下面,就是我整理后的姥爷传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935年5月,我的姥爷出生在山东省莒县石家屯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由于姥爷的叔叔没有子嗣,姥爷的大哥1岁时过继给了大连的叔叔。姥爷7岁那年,父亲病故。同年,因叔叔家的生活非常贫困,婶婶瘫痪。为了能让姥爷的大哥完成学业,母亲让二哥到大连找了一份工作,帮扶大哥读书。从此,母亲带着两个没有劳动力的小儿,过着艰辛的日子。由于家境贫寒,姥爷没能如期上学,从小就跟着母亲干农活、做家务,直到12岁才插班进了小学三年级,半天务农半天上学。由于姥爷学习刻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在抗日战争时期,姥爷曾经担任过村里儿童团的团长,带领儿童团员站岗放哨、传递消息,协助村干部和民兵打日本鬼子。

  姥爷小学五年级那年,为了早些学成就业,减轻家里负担,多次恳求老师,让他与六年级的毕业生一起参加沂水专区第三速成师范学校的招生考试,老师认为姥爷还未学完小学的课程,没有同意。但在姥爷的软缠硬磨下,老师终于让姥爷参加考试。得到老师同意后,姥爷努力复习功课,顺利考取了速成师范学校。

  姥爷入校不久,母亲因长年超负荷劳作,积劳成疾,而且病情日渐加重。因为担心母亲,那段时间,每周六晚自习后,就要向老师请假,徒步50华里夜路回家照看母亲,第二天下午又急忙赶回学校上晚自习。不断的往返,使姥爷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曾想辍学回家照看母亲,母亲坚决不同意,鼓励姥爷坚持完成学业。姥爷总算如期完成学业,通过了结业考试。

  在校期间,姥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入团以后,接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的熏陶,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崇敬和向往,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速成师范结业后,因为母亲的病情不断恶化,姥爷没能参加工作,回家借了一辆独轮车,费尽辛劳,推着母亲四处求医治病。但天不遂人意,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姥爷和年幼的弟弟,含泪安葬了母亲,两个无依无靠的少年孤儿,无奈背井离乡,到大连投靠哥哥。这时,姥爷的大哥已到东北人民大学学习,二哥在大连工学院做工。姥爷和二哥把年幼的弟弟安顿到小学念书后,跟着二哥在大连工学院做勤杂工。

   1957年秋,大连市委下达文件:要求各单位精简人员。学校动员党团员带头申请,姥爷和多名党团员积极响应,主动向学院递交了申请书,下放到辽宁省复县李官公社夕阳台大队务农,并当选团支部的宣传委员。


 三线岁月谱春秋

   1958年8月,正值全国大跃进期间,在大炼钢铁的热潮中,姥爷被招到鞍钢燃气厂当学徒工。

  鞍钢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号称共和国钢铁工业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

  姥爷入厂以后,因为有速成师范的文化底子,加上刻苦钻研技术,半年时间就独立顶岗作业,任厂团委委员、车间团支部书记。白天工作,晚上到鞍山业余大学学习。开学时,有两个班100多人,第三年毕业的时候,包括姥爷在内仅有16人成功毕业,获得大专学历。

  姥爷在鞍钢燃气厂工作了10年,多次评为先进生产者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鞍钢学习毛主席着作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1964年开始,因国家战略需要,中央决定在三线地区展开规模巨大的建设。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鞍钢担负着向三线建设输送优秀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骨干在贵州水城包建水钢的任务。1966年3月,鞍钢调往水城钢铁厂2522人,水城钢铁厂建设会战开始。

   1968年,鞍钢党委发出号召,并进行了动员,要求党团员带头申请上三线。姥爷积极响应号召,毫不犹豫地向党委递交了上三线的申请书,并得到了鞍钢党委的批准,被安排到贵州水城支援建设水钢。

  当时,我母亲不满两岁,二姨只有十个月大,姥爷、姥姥决定带走二姨,把我母亲寄养在姥姥娘家,直到我母亲三岁时,才把她接到身边。

   1968年9月29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眼看就要过国庆节了。在壮行的满天标语和锣鼓声中,姥爷、姥姥抱着不满周岁的二姨,挥泪告别了亲人,义无反顾地登上了西行的火车。当时的火车是烧煤的蒸汽机,一路黑烟一路灰,经过近10天的漫长火车、汽车旅程,终于到达祖国大西南贵州水城县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山沟里 水钢建设指挥部所在地。

  贵州自古荒凉贫瘠,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落雨象过冬的说法。

  水钢的建设选址在乌蒙山脉深处,海拔1800米,气候全年多雨,潮湿阴冷。雨衣、水鞋、棉袄,被姥爷他们称为随身三件宝。即使春秋季节,也经常要穿着棉袄上班,大雪凝冻的腊月,必须在脚上绑防滑铁齿才能行走。

  那时的水钢,几乎看不到一栋砖瓦房,建设指挥部的领导都只能住干打垒和油毡纸棚。当时支援三线建设的大部分都是住在集体宿舍的单身,而姥爷则带着家属,尤其是还带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一家人的住宿成了难题。在领导的关心和协调下,终于在一个大通间单身宿舍的尽头,用油毡纸隔出一张床位大的位置,一家人就挤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安顿下来。

  姥爷说,建设水钢初期,三线建设在当时属于国家重要机密,出于战备和保密需要,被命名为青杠林林场。当时还有一句顺口溜:远看像村庄、走近是工厂、不见人影动、只听机器响1967年,贵州造反派夺权成立革命委员会,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西南的春雷》,青杠林林场由此改为春雷钢铁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更名为水城钢铁厂

  如今,水钢并入首钢集团,正式命名为首钢水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从1966年起,鞍钢分批调到水钢的近3万建设者,在几乎没有运输车辆的条件下,机器设备、一砖一瓦,肩挑人抬,不分白天和黑夜,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饿了窝窝头凉开水,困了就在工地上打个盹。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就是当时三线建设者的真实写照。

  工作不讲条件,劳动不讲报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经过三年半时间的艰苦奋斗,水钢第一座焦炉1969年9月建成了。正常的焦炉烘炉,一般是50 70天,但由于配套设施、煤炭和电力等各种问题,加上那个年代,几乎无休止的政治学习、运动、批判斗争,水钢的三线建设项目处于停顿和半停顿状态。一号焦炉烘炉时间,达到了冶金史上绝无仅有的380天之久,一号焦炉迟迟不能投产,造成了极大的浪费。1970年9月,水钢一号高炉建成,这时一号焦炉的问题也基本解决。按照当时的政治特色,作为国庆献礼,10月1日,水钢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厂区门口高挂着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庆祝水钢高炉胜利出铁等标语。

  由于一号高炉和一号焦炉建成初期不能正常生产运行,厂领导考虑正式投产还有一段时间,安排姥爷负责修建职工家属楼。修建所需的各种材料,雇用当地老乡的马车来运送,砖瓦、水泥和预制板。姥爷和同志们一起卸火车、装马车,时常夜间赶着干,手起了泡、破了皮、流了血。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一栋可容纳30户人家的3层家属楼终于建成了。虽然这栋家属楼是通廊式的,没有卫生间,每户房子也是窄窄的两室一厨,但在当时确实解决了动力厂一部分职工家属住宿的大问题。

   1974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一天,姥爷如愿地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改革开放新时代

  贵州西部的中国凉都·六盘水,沉睡于乌蒙腹地的夜郎故里,苏醒于三线建设的能源基地,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圈定的西部特区。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祖国上下一片生机。1978年,六盘水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同一天建市。1980年,水钢已成为直属冶金部正厅级国企单位,并排名全国第十三位的全民所有制大型钢铁企业。1976年,姥爷在动力厂被提拔为劳资安全科主持工作的副科长,兼任机关党支部书记、燃气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走上管理岗位,成为水钢基层管理干部,全身心地投入到钢铁厂的生产中。在动力厂工作的11年里,姥爷所在的科室、车间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和清洁文明单位。1985年,姥爷调到公司安全处任监察科长兼党支部书记。到任不久,在一次焦化厂停产检修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在煤气设备上动火切割。为了缩短检修时间,公司一位领导认为关闭闸阀完全可以切断煤气,可以不用堵盲板进行切割。但姥爷深知不堵盲板切割的危害,始终坚持必须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必须堵塞盲板,彻底切断煤气。检修过程中,在堵盲板时,发现闸阀不严,有大量煤气喷出,假如之前不堵盲板就动火切割,必然引发爆炸和人员伤亡事故。正是姥爷的坚持,才避免了这次事故的发生。事后,在安全生产总结会上,这位领导还向姥爷道歉,并赞扬了姥爷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1985年,水钢工伤死亡事故为零,工伤率创水钢有史以来最低。姥爷因此被评为水钢标兵贵州省冶金系统标兵荣誉称号,出席省冶金厅先进表彰大会,这是姥爷参加工作以来所获得的最高荣誉。1986年,姥爷被提拔为安全处副处长。半年后,主持安全处的全面的工作,姥爷深知责任重大,更加努力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工作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认可。1991年,公司党委决定提拔姥爷为水钢第二轧钢厂党委书记。到二轧厂任职后,姥爷除了在办公室阅批文件,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班组,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坚持集体领导、规范管理,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二轧厂一改以往的精神面貌,生产经营情况也得到稳步提升。年底,二轧厂党委被评为先进党委,得到了上级的表彰,这也是二轧厂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的荣誉称号。

  姥爷坚持原则,敢于和上级说事实、讲道理。有一次,水钢钢材出了质量问题,客户退货,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影响了公司的信誉。公司生产副总经理在调度会上,宣布二轧厂停产整顿。会上姥爷就急了,他认定质量问题不应该出现在轧钢过程,坚决不同意公司副总经理的决定。后经查实,问题出在炼钢环节,有效挽回了二轧厂的声誉。

  廉洁自律是姥爷始终坚持的原则。1992年,市场上钢材紧缺,供不应求,价格一路飙升,废钢也如此。有一次,一个干部来到姥爷办公室,说有人想用高价买厂里的废钢,只要姥爷点头,可以为职工搞些福利,而且还会酬谢姥爷,姥爷当即拒绝,并严厉地说:如果有人敢私自做违法的事情,一定严肃处理。

1995年6月,60岁的姥爷光荣地退休了。因新任党委书记还未到任,姥爷一直不能交接工作离任。当年7月,时任二轧厂厂长将要外出考察学习,公司总经理找姥爷谈话,要求姥爷在厂长考察学习期间,代理书记、厂长职务。

  在代理书记、厂长的半年期间,因各车间主任都离岗随厂长外出考察学习。姥爷的工作更忙碌,更辛苦了,几乎每天都要下各车间班组检查工作。有很多班组长和职工都说:老书记,您岁数大了,不要天天下来了,我们会把工作干好的,您要注意休息呀!在姥爷代理厂长、书记的半年时间里,二轧厂每月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厂长外出考察学习回来后,公司也派来了新任党委书记,书记和厂长召开干部大会欢送姥爷正式退休,姥爷这才真正退了下来。


  花甲耄耋亦芳华

  姥爷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继续发挥余热。积极组织筹建成立二轧厂离退休职工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经常组织离退休干部职工开会、学习,为二轧厂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排练文艺节目为在职干部职工慰问演出,开展访贫问苦和年节家访等工作,全力为离退休干部职工搞好服务。姥爷这一干就是四届共12年,直到离退休干部职工全部划归公司离退休服务中心统管后为止。

  如今,83岁的姥爷,每天坚持看书读报、练习书法,还创作诗词有200多首,其中10多首在水钢日报发表。姥爷特别热爱毛主席的诗词,大部分都能背诵和默写。姥爷还总是特别关心国家的时政要闻和国家大事,每天19:00的新闻联播,更是姥爷必看的节目。

  为传承和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贵州省委、省政府,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六盘水市新中心城区修建三线建设博物馆。2013年8月,占地40余亩的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落成开馆,它是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陈列着来自三线建设创建时期的蒸汽火车车头、钢水罐、内线车皮、机床等实体文物,以及邓小平、彭德怀的铜像和大量的实时影像图片、口述历史视频资料,展示三线建设的那段光辉岁月。

  姥爷常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在三线工作生活的岁月里,用毛主席的诗词来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想当年初建三线时,风华正茂,踌躇满志。那时,我们曾立誓为三线建设献出自己的一切。如今,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我们这个群体的评价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三线建设的岁月,在他们的生命里、和共和国的历史中,都必然留下浓重的刻痕。

  姥爷在三线工作和生活了50年,亲自参加和见证了水钢生产建设的发展和壮大。50年过去了,水钢已建设成为年产50万吨钢的现代化钢铁企业,成为贵州省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享有江南煤都、贵州钢城的美誉,已发展成为贵州西部的中心城市,南贵昆经济区重点城市,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

  访谈结束,姥爷在电话那头意味深长地说: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就靠你们来接力了。”(本文作者系六盘水人、中山大学大三学生)




分享到: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