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符号 || 天干饿不死手艺人

 二维码 7266
发表时间:2022-12-05 18:07作者:符号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老师常对我们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说只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有学问,不论走到哪儿都不怕不能生存发展,过不上好生活。在故乡凉山同样有句俗话:“天干饿不死手艺人。”其实这句俗语最初的说法是“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最后简化为“天干饿不死手艺人”。所谓手艺人,就是指有一门技术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那时,有手艺的人不管到哪儿都不会被饿死,不像只会种地的农民,若离开了土地就无法生存。

《孟子·滕文公上》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段话是说,各种工匠的活计本来就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又来干的。难道治理天下的活计就只能够一边种地一边来干的吗?有官吏的工作,有小民的工作。只要是一个人,各种工匠的产品对他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每件东西都要自己制造才去用它,那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我说,有的人是劳动脑力,有的人是劳动体力;脑力劳动者管理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管理;被管理者向别人提供吃穿用度,管理者的吃穿用度仰仗于别人,这是普天之下的通则。

中国传统家庭的经济生活,是一种小农型自然经济的生活,其生产方式,是一种小生产方式。小生产是为了自给自足,自身丰衣足食。当然,能自给自足,人类也不能没有交换,没有市场。《孟子·滕文公上》曰:“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就是说,一个人身上的用品需要各种工匠来生产它们。孟子进而认识到:“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意思说农民用粮食与陶工、锻工交易,工匠用器械与农夫交换粮食,都不算相互坑害,从而肯定了交换的必要性。可见,各种匠人与农民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分工的不同罢了。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第五》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在颜之推心目中,如果家中再有盐井以制盐的话,那真是万事不求人,可以闭门而完备地生活。颜之推也意识到,要生活,还是离不了盐工。

昔日故乡的手艺人,我们称之为匠人。这些匠人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那个年代的乡村生产生活,特别是对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整个乡村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都离不开这些匠人,可以说,这些匠人对乡村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从乡村人们修房造屋来说,离不开墙匠、茅匠、石匠、木匠、砖瓦匠等;从人们使用的铁制、竹木制农具来说,离不开铁匠、木匠、篾匠;从人们使用的铁制、竹木制家具来说,离不开铁匠、木匠、篾匠;从人们的穿用衣物和铺笼帐盖来说,离不开裁缝匠、弹花匠、补鞋匠;从人们的婚丧嫁娶来说,离不开筒筒匠(二胡匠)、唢呐匠……还有什么教书匠、泥水匠、骟猪匠、骟鸡匠、补锅匠、剃头匠、磨刀匠等等。可以说,凡是乡村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匠人。这些匠人都是各个行业中的师傅,所以,对有些行业的匠人还有师傅的称谓,如石工师傅、木工师傅、砖瓦工师傅、剃头师傅等。

这些匠人不论走到哪儿,给什么人家做活路,主人家一般都是除了供他们好吃好住外,还要双方事先谈好价钱,或按计件或按计时给他们一份不菲的报酬,即所谓的工钱。只要有技术,有活儿做,既有吃不完的好饭好菜,又有一份不低的工钱。况且,这些匠人,只要手艺过硬,能吃苦耐劳,性情温和,脾气好,这家还没做好,那一家就找上门来了。但一般的老百姓就不能与这些匠人相比了,老百姓种庄稼是靠天吃饭,而这些匠人是靠手艺吃饭,干旱或洪涝这些天灾与他们关系不大。岂有饿死之理?!好个“天干饿不死手艺人”的实践总结。这些匠人涉及的范围广,涉及面宽,手艺高超的,有做不完的活路,其地位也较高。

俗话说:“艺多不压身。”那个年代,乡村的人们学一门手艺,总比只会种地的农民朋友强一些。在我们的家族中有一老辈子(指长辈)符丕成,我的四伯,四伯木工手艺很好,他还担任过南开乡保安联防队大队长,但他不愿干,辞去工作学手艺。因此,在四伯的带领下,在他的那一辈及下一辈中,就有大约十个木匠,个个木工手艺超群。他们除了种地,还会做木工活路,一年四季,他们的身影都奔波在周边乡镇的村子、寨子中,总有做不完的木工活。在故乡凉山,还有一些匠人具有多门手艺,他们既是石匠、泥水匠,又是木匠、砖瓦匠。就我的父亲来说,父亲既做过弹花匠、教书匠,又做过砖瓦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昔日活跃在乡村的石匠、木匠、砖瓦匠、铁匠、弹花匠、裁缝匠等匠人的大部分工作,均被机器取代,被机械化生产流程所取代,工厂生产出来的各种石器、木器、铁器、砖瓦、服装等生产生活用品及建筑产品,既精致规整,又美观实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唢呐匠、补锅匠、杀猪匠、粉刷匠、补鞋匠、漆匠、篾匠等,在现在的某些乡村还有用武之地,却没有昔日那样繁忙了。因个人阅历有限,故不能把所有的匠人一一写出来。这里,我仅仅是把自己做过、见过,或听父母说过的,且比较普遍的相关匠人及其所使用的工具,操作过程,用笔记录下来。


作者简介:符号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男,汉族,贵州水城南开人,民进会员,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六盘水文学院签约作家,六盘水市水城区文联主席。有小说、散文、散文诗、诗歌和评论散见《西部散文选刊》《贵州作家》《香港散文诗》《江西散文诗》《师范生周报》《中专生文苑》《贵州政协报》《贵州教育报》及中国作家网、民进中央网、贵州作家·微刊、文学贵州·微刊等。出版有书信体小说集《那些年的爱情》,中篇小说集《远逝的恋情》,散文集《乡土物语》《岁月笔记》。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