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伤寒论(汉·张仲景)卷六 二维码
2637
发表时间:2020-10-02 21:29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方十六。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方十七。(用上方。)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方十八。 (用上方。)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麻黄汤。方十九。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方二十。蜜煎导方。 食蜜(七合)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方二十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取汗。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方二十二。(用前第十九方)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方二十三。 茵陈蒿(六两)栀子(擘,十四枚)大黄(去皮,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方二十四。 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大黄(酒洗,三两)桃仁(去皮尖及两仁者,二十个)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方二十五。(用前第二方。)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方二十六。(大承气汤用前第二方,桂枝汤用前第二十一方。)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方二十七。(用前第二方。)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方二十八。(用前第二方。)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方二十九。 吴茱萸(洗,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切,六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方三十。 猪苓(去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一作如)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方三十一。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炙,半斤)大黄(去皮,一斤)浓朴(炙,去皮,一尺) 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方三十二。(用前第一方。)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方三十三。(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方三十四。 (用前第二方。)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五。(用前第二方。)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六。(用前第二方。)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七。(用前第二方,一云大柴胡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八。(用前第二方。)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九。(用前第二方。)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四十。(用前第二方。) 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方四十一。(用前第二十四方。)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方四十二。(用前第二十三方。)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方四十三。 肥栀子(擘,十五个)甘草(炙,一两)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方四十四。 麻黄(去节,二两)连轺(连翘根是,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切,二两)甘草(炙,二两)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上一篇伤寒论(汉·张仲景)卷七
下一篇伤寒论(汉·张仲景)卷五
文章分类:
中医中药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