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姜秀颖||云封未改大江流——《浣溪沙·武汉重启》赏读

 二维码 4702
发表时间:2020-04-21 10:03作者:姜秀颖来源:西南文学网


“云封未改大江流”,这是赵世斌《浣溪沙武汉重启》中的句子,此句只有七字,却是有气概,有蕴藉,耐人寻味;而这首小词,则是作者在闻听武汉开封之后的即兴之作,虽有应时应景之嫌,但整首词却给人文脉贯通、气韵流畅、雄浑豪迈之感,被吉林省关东诗阵推精欣赏;而且在迭出的一幅幅画面中流溢着惊叹、喜悦、自豪之情。读之品之,不免心生嗟叹。   

应该说,深层认识作者,是从我入市诗词学会开始的。最初到学会,很是为他正直的为人、深邃的思想与治学严谨的态度所感动,以及他那默默无闻为市诗词学会事必躬亲、不遗余力的工作态度,为市文化文明建设散热发光、培养新生力量的远见卓识;不但如此,他在诗词创作上也是高产的,而且频频荣获各种奖项。所有这一切,都让我默默为之景仰、赞叹。阅读学习过他的《对联选编》,《赵世斌诗词选》等。你能感觉到他目光的敏锐,洞察力的强大,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以挖掘细节、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见长。所以,读他的作品,往往给人真实质朴、韵味悠长的感觉。但实在讲,我比较喜欢写诗词鉴赏一类的文字,觉得那是一种挖掘美、享受美的过程。但却一直没敢为他动笔。这许是对他的一份敬重,生怕因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而破坏他作品的完美意境。说到底,还是缺少一份自信。不过,话说回来,百密一疏,哪里就有十全十美呢?如今读了他的新作《浣溪沙武汉重启》,我也顾不上许多了,先一吐为快,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吧,即便是有什么出入或不妥,相信他也会因为我的浅见而包容我。   

  那么,赵世斌这首《浣溪沙武汉重启》究竟是一篇怎样的作品呢?请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下吧。请看原玉:

浣溪沙武汉重启


江汉钟声今日悠,通衢九省迈从头。

    云封未改大江流。       


口罩拍成难忘景,心花开向最高楼。

遥听世界赞神州。


首先,我们看标题“武汉重启”。“武汉”一词,交待了地点,也把我们带回到了两个月之前:正值全中国人民准备迎接新春佳节的欢乐时刻,武汉最先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形势十分危急;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与扩散,武汉果断采取了封城的措施。漫长的两个月过去了,全国人民同心协力驰援武汉,与江城人民并肩作战,终于控制住了疫情。而两个月后的武汉城,已于2020年4月8日再次开封启动,这就是题中的“重启”。文题仅仅四个字,不但容量很大,而且暗含着开启前后的形势对比,激发读者现场亲临感与战胜疫情的喜悦感。也许这就是作者命题的用意所在。而这“重启”二字,你觉得只是一个城市的开封吗?不!这应该是一个预兆,一个良好的开端,肯定有摆脱居家隔离的欢欣,也有各行各业复苏的振奋,自然让人有心灵开释的豁然,精神解放的雀跃,以及那种长期压抑后想要放声长啸的冲动!真可谓用语经心,意味深长。也许,当你真正走进作品,这种感觉会更真实,更具体,也会更强烈。   

其次,在欣赏诗歌的时候,我喜欢从意象入手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赵世斌的作品,透过他精心选用的意象去理解其隐藏在文字里的思想情感吧。就一般情况来讲,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显情。赵世斌的作品也不例外。我们看到了他的上片只选用了“钟声”“通衢九省”“云封”“大江流”等意象,就勾画出一幅形声兼备、境界开阔的立体图景。不信你看:“江汉钟声”。我们知道,江汉见证了武汉百年沧桑,而江汉的钟声则是陪伴着几代武汉人的成长,饱含众多武汉人情感。所以说这个意象的选择特别典型,有代表意义。那么“江汉钟声”怎么样呢?作者说“江汉钟声今日悠”,什么意思?“悠”,好理解,就是“悠长”“悠远”“悠扬”,用来形容钟声沉郁、浑厚、悠扬,再恰当不过了;可是用“今日”来修饰“悠”又有何用意呢?本人觉得大有文章,其言外之意是在今昔对比:江汉开封前与开封后境况不同,自然心情迥异啊,如今战胜新冠的喜悦之情就可以借助悠扬的钟声传播到千里万里之遥了,妙哉!   

再看“九省通衢”。古书记载,从武汉沿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这就是“九省通衢”的由来。有人说是泛指武汉通向外界的交通非常便利,并非实指九个省;有人说实指通过水陆交通。但无论实指还是虚指,都是说武汉地处交通枢纽。有点常识的人们都知道。那“九省通衢”怎么了呢?作者说“通衢九省迈从头”。很显然这里又有一变化,让人想像武汉重启前,由于封城而切断了交通的萧条、冷寂,如今又因为武汉重启,四通八达的水陆通道因再次打开而重新出现了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意思很明了,但用语却很着力,一下子让你联想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重头越”的诗句,那种面对艰险的勇气,战胜困难的自信,跃然纸上,很励志。   

再看“云封”。什么意思呢?就是被云遮挡住的意思。但是放在作品里呢,却并非如此单纯。看到这个词,我想起了这样一副对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说山寺中孤灯无火只凭月明,因心中清;寒门不用上锁只凭云封,乃身外事。写出悠然恬淡与超拔的佛境。我又想起“云封高岫护将军”的诗句,本来是讲云雾弥漫笼罩住高山峻岭,将军们躲进岩洞发号施令,可诗中用了一个“封”一个“护”,意思就大不相同了。那么作者在作品中选用的“云封”意象又代表什么呢?是不是意蕴颇深了?关键在于后面配置的语句,只要你一吟诵“云封不改大江流”,意韵就自然流淌出来了。这里面的“云封”,绝对不是保护武汉人民不受病毒侵害的屏障;可以想见,作者是把当时疫情危势比成了笼罩在江汉上空遮光蔽日的阴云了,多么形象贴切!尽管危机重重,疫疠横行,却不能改变长江滚滚东流的目标与方向!你觉得那不肯改变流向的是长江吗?不!那应该是武汉人民不肯向瘟疫低头屈服的精神和意志吧!应该是我们中国终将战胜困难的必然趋势与信心吧!作者不说“长江”,却说“大江”,再着“不改”一词,境界全出,多壮观的意象,多壮美的情怀!最喜“云封不改大江流”句,无胸襟气魄者不能为也,真让人精神昂扬,振奋,勇往无前。   

总之,作者在上片中,借不同意象,暗暗形成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写出武汉重启的势不可挡与诗人激动、喜悦的心情,表现得雄浑有力,十分的豪迈,有气概。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在下片中显情的呢?我们看作品中的对句:“口罩拍成难忘景,心花开向最高楼。”出句实景切入,像摄影师一样,拍下一张张戴口罩的面容,真实记录了特殊历史时期的情形,珍贵的笔触同照片一样成为历史的见证,令人难忘;对句由实生虚,眼前抗疫胜利的光景,激发了作者内心澎湃的激动、喜悦之情,让他产生最崇高、最美丽的幻想,如同绽放的春花,他要把这份最崇高的美丽高高擎起,让所有人都知道。此刻,你能够感受到作者情感的爆发,正在推向高潮。层层蓄势之后,水到渠成,结句脱口逼出:“遥听世界赞神州!”蓄积了一腔的喜悦、骄傲与热望,迸发而出。至此,一个为经历千难万险、又最终战胜瘟疫而欢愉,为祖国强大而自豪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当然,词能写到这般情绪激昂,鼓动人心的地步,除了作者本人情感真挚深厚之外,就只能说表达技巧卓然,手法高超了。那就让我们再来探讨与欣赏该词的艺术手法吧。   

首先,作者很是善于选用意象来传达内心情感——借景抒情。短短一词,只选用了“钟声”“九省通衢”“云封”“大江流”等意象,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武汉重启前后的景象,真实地呈现了国力的雄厚,人民的精神,让我们在两个月的巨变中去体验什么是中国速度,什么是中国奇迹,以及蕴藏在文字中炽烈的情感。   

其次,作者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构置画面。整首词给人的感觉是,仿佛作者立于高楼之上远眺,听到江汉悠扬的钟声,看见九省通衢的热闹场景,以及滚滚东流、奔腾万里的长江之水!由眼前的口罩实拍,到心花怒放的烂漫遐想,虚实相生,互补境界,拓展了诗词的想象空间,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既有对比变化的画面感,又有气脉贯通、雄浑豪迈的特点。   

再次,作者善于化用典故民俗,丰富诗词内容。比如上片“迈从头”就是化用***《忆秦娥楼山关》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句,让读者在回味《楼山关》诗句相关的景象中去想象作者笔下意象之雄浑与有力。像“云封”,虽不能算化用典故,但至少让人想到与之相关的经典诗联,能够辅助理解深意。从古至今,不少文人喜欢用这种手法,因为它不但能丰富作品的思想内容,还能增添作品的文学意味与情趣,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耐人品读。   

最后,作者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细节,并从中挖掘开去,以小见大,表现重大主题。比如戴口罩,就属于生活细节,极容易被人忽视或忽略,但作者却于寻常处发现不寻常,于平凡处发掘可见的不平凡的精神、哲理。可见目光敏锐,心思缜密。   

另外,作品处处暗含对比,突出强调战胜疫情后的激动、喜悦与自豪。总而言之,这首小词,文字不多,但却内蕴丰厚,意味无穷。而且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类型,真的,最是淳朴见精神,通篇用语朴质无华,毫无堆砌造作之感,却能深入人心,触及灵魂,堪称上品。值得欣赏与玩味。


作者姜秀颖,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


(编辑:罗仕明 审核:吉庆菊)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