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文学盛世的大师与典型人物

 二维码 103
发表时间:2017-02-16 11:20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的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当代文艺发展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其中的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发人深思:“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文艺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习总书记关于典型人物如此重要的论述,是前所罕见的。我想,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之所以成为典型,不只是个性的鲜明,事例的生动,更是在人物身上承载了某一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和精神气质的共通性。透过典型人物的生命历程和价值抉择,为世道人心注入温暖的正能量,为现实社会指明前进的方向,从而闪耀起理想的光芒。

  纵观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哪个不是诞生于大师级的文学巨匠的笔端。所以,与其说我们需要创作出符合时代意义的典型人物,不如说时代在呼唤、在期盼那些能创作出典型人物的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师。当然,大师不是封的,也不是吹的,是要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来说话的。要成为一名大师,除了自身的才情、学识、品德及所经受的磨砺、锤炼等诸多因素,还需要一块能培育出大师的土壤,一片能涌现出大师的天空,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北宋时期的文坛。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座很难逾越的高峰,其中人们通常所说的唐宋八大家,北宋就占了六位,这可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诞生这样的高峰原因固然很多,但与当时北宋文坛良好的风气是密不可分。一些文坛领袖把文坛新人推荐上来,把他们培养成大家;推荐上来的新人成为领袖之后又举荐新的晚辈。这样接力式的推荐、培养,使得北宋文坛呈现出人才辈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例如,欧阳修与苏轼、曾巩;苏轼与“苏门四学子”;曾巩与王安石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欧阳修在北宋时期可以说是文甲天下,是举国公推的文坛领袖。而此时的苏轼初出茅庐,还是文坛的“菜鸟”,没什么名气。一个偶然的场合欧阳修读到苏轼的文章,禁不住拍案叫绝,说“取读轼书,不觉汗颜,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此后,欧阳修大力推举苏轼,后又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同时录取了苏轼、苏辙两兄弟,对北宋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轼成为北宋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之后,虽然在仕途上屡遭厄运,但他始终以旷达的胸襟,乐观的精神,提携奖掖后进。最有名的是被称为“苏门四学子”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四人,都是得到苏轼的提携才进入文坛,逐渐为世人所知。后来,四人在文学方面各有特色,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还有曾巩,也是因为欧阳修的举荐、器重、提拔才得以崭露头角,名满天下,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成名之后的曾巩继承了欧阳修的品德,见到优秀的晚辈也是大力推荐,王安石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再与欧阳舍人书》中说:“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可以想象,北宋的文坛,那是怎样的气象;北宋的文坛领袖,那是怎样的胸怀。从而,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一个亘古不朽的文学盛世因此产生了。这样的文学盛世,要想不出经典作品都难啊!

  再说当下,我们不难发现,鱼目混珠,某些所谓的大师,没有慧眼识英才的胆识,没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气度,相互吹捧,相互利用,缺乏像欧阳修等人的文学造诣和宽阔的大师胸怀,为蝇头小利而写,为一己私欲而作,虽头顶着学者的帽子,大师的光环,但鲜见有经典的作品问世。习总书记的讲话,对于当前每一位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一支清醒剂,一粒壮骨丸,能净化心灵,坚守真诚,启迪思想。习总书记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在满含真挚的期望中,为文艺创作的理论与实践指引了方向。

  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一个风清气正的文学盛世,文学盛世必将诞生伟大的文学作品,创作出一个个富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丰富我们生命的底色,成为我们励志图强的精神源泉,这是经过历史检验颠扑不破的事实。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