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宋舜同

 二维码 1224
发表时间:2019-09-05 16:14作者:宋舜同来源:西南文学网


宋舜同


  宋舜同,笔名宋体。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先后在司法、纪检、监察、宣传、统战、侨联等机关和部门工作并任职。在各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350余篇,60余篇小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在国内各级评比中获奖。曾出版小小说集《腰带的烦恼》、散文集《冷水泡茶的味道》。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文学网签约作家。


【作品选登】


驸马巷7号的霞光


来到周恩来故居,刘德东前庭后院转悠了两圈,边转边眯着眼,东望望,西瞅瞅,在寻找他的目标。初夏的阳光透过百岁榆树的苍劲与繁茂洒落下来,在游人眼里,神秘的小院就多了几分情调。几个男女学生模样的英英少年,从水井提上来一桶水,顿时一片欢呼,有的用手洗手,有的用水泼同伴,有的拿出手机咔嚓咔嚓地抓拍,嘻嘻闹闹一片。走过那里,刘德东好像什么也没发生,小眼好像眯得更小了。

再次来到“全党楷模”竖碑前,刘德东停在了那里,沉思片刻,右手在胸前好像划了一下什么,然后似自言自语,就在这儿。架稳三角架,调试好镜头,眯着眼一会看看镜头,一会抬头看看斑驳的屋檐,说,你们忙吧。

中纪委监察部电教中心、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联合摄了一部大型电视文献片《周恩来的故事》,共110集,其中两集在淮安拍摄。首先是个座谈会,淮安方方面面的人与中纪委王主任一行,一起围绕片子的情节细节进行沟通交流。刘德东的席卡后面没人,但王主任介绍的时候还是有板有眼。摄影摄像大师,所拍摄的纪录片多次获国际国内大奖,是《周恩来的故事》总摄像。后来得知,大家座谈的时候,他一个人跑到周恩来故居溜达了一圈。

一个下午,稀头发,坡脑门的刘德东就一直站在那儿,一会动动镜头,一会沿着斑驳的屋檐看向天空。汗珠从他那光亮的脑门上往下淌,快退了色的红色T恤,大部分都湿透了,他还是那个站姿,双手抱胸。 

晚饭的时候,一桌人有说有笑。他不说话,吃好了,他说,下午我见到周总理了,总理又瘦了。

王主任开过座谈会就返京了。导演张治就是一行的头。张导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几天相处,和我们无话不说。我就聊到了那天下午的刘大师。

说到刘德东,张导有点严肃起来。他说开始刘德东不肯接手这部片子,他说太重,他接不了。我们多少人劝他,你接不了,还有谁能接呢。多少天以后他说,接可以,但开机要等他通知。张导说,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为了拍这部片子,看了无数的资料,不出门,吃了几箱方便面,眼看红了,人看呆了。本来还可以的他,自拍这部片子开始,人总是痴痴迷迷的,更少说话了。我知道,张导说,他这是对我们的周总理太崇敬太崇拜了。老刘是个责任感很强的摄影师,不然他怎么能获那么多的奖,但拍《周恩来的故事》,他完全沉醉其中,我们也一样,也很投入很沉醉,但没他那么深。周恩来的伟大,来到了淮安,听了那么多的家乡故事,我们每个人对周总理都有了更深一层的崇敬。

拍摄了近一周,摄制组就要离开淮安了,我们都有点依依不舍。整体拍摄还没结束,我们也看不到样片,可刘大师那天下午究竟拍到什么,我一直好奇。

行李已经打好,就要和我们辞别了,我还是忍不住问了。这次刘德东好干脆,说,霞光,总理故居的霞光。他说总理太伟大了,拍周总理,一定要抓住人物灵魂,拍出总理的精神形象,在那小院,我静静地等候霞光的出现,静静地感受,流下泪来。还好我的运气不错。

目送着渐渐远去的越野车,我愣在那里,刘大师没说为什么流下眼泪,但我能感受到他为什么流泪。

细读周恩来的人,流泪是再正常不过的。周总理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的伟大风范,超凡人格正如《你是这样的人》歌词:“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

多少次踏进驸马巷7号那幽深质朴的小院,随着讲解员深情解说和慢慢挪动的脚步,每次都有一种血沸于顶的感动。总理自从12岁离开这个小院就再也没回来过。中国自古有衣锦还乡的旧俗,考上进士要鸣锣报喜,考上状元要骑马披红走街,一当上不论多大的官就要回乡转一圈,总之就是要显耀显耀。生活在这块土壤上,总理不热爱生他养他的故土吗,总理曾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热爱他的家乡的。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周恩来代表中共进驻南京梅园新村,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谈判。南京到淮安多么近,有同志建议总理回家乡看看,总理也曾有这个动议,后来考虑到回乡要给部队增加警卫的压力,又会给地方增加好多接待方面的负担,就取消了计划。总理把对家乡的爱深深地埋在心中,想到的总是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有人会说总理职位那么高,哪是我们一般人学习得了的。其实,总理在外交场合在公务场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是一个最低标准的平民。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平民宰相,即使在世界上也很难找到像他这样平民化的总理。

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的七彩光谱,周总理在他处理的哪怕再小的一件小事上,无不显示他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

1953年,淮安副县长王汝祥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来到北京西花厅看望周总理。总理谈到了他对祖居的处理。临走,总理写了一封信请他转给淮安县委。信中说“我提出两个请求,一是万不要再拿这所房子作为纪念,引人参观;二是如公家无别种需求,最好不要使原住户迁移。后一个请求,请你们酌办,前一个请求无论如何要求你们答应,否则,我将不断写信请求,直到你们答应为止。”不到百字的短信,用了几个“请求”。既见总理态度坚决,又看出总理把自己所摆的位置。这时的总理,就是淮安的一名普通公民,就是街头巷尾的大爷,几个请求不是最好的证明吗。两年以后,周总理在接见淮安县委负责人刘秉衡的时候,又提到了这件事。他说,前年王汝祥同志来,我叫他回去处理掉我家的房子,到现在还没有处理,是吗?听到总理严厉的语气,刘秉衡紧张得汗都要冒出来了,作为总理家乡的负责人,他不仅要尊重总理的指示,他还要考虑家乡人民的感情,考虑全国人民的感情,拆了总理祖居,他良心上过不去啊。所以他使出全力百般解释。总理说,我家的房子一定要处理掉,决不能同毛主席旧居相比。“不知身前后世,何人相比堪”。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不仅在大事大非面前维护党的领袖形象,即使在处理祖居这件事上他考虑的也是那么细致周到,那么谦让无私。

1961年8月,周恩来的侄媳妇孙桂云来到北京,总理又问了县委对他祖居的处理情况。孙桂云说,县委已经把他诞生和生活过的东宅院作为县委学习室和儿童图书馆,西宅院再让部分群众住进去。尽管这样,还是经常不断地有人来参观。总理听的很入神,沉思良久说,还是拆掉好,拆了可以建工厂盖学校嘛。他嘱咐孙桂云,你们不要说出我住过的房屋,还要请求邻居们,叫他们也不要讲。 

据统计,自1979年3月5日周恩来故居修复开放以来,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先后有1370多万瞻仰者踏进驸马巷7号。人最重要是人格是精神是灵魂,哪怕只有一天的生命个体,也要有自己喉头的呼喊。脚步从思想中出发,膜拜从血液里起航。1370多万瞻仰者的脚步凝视的岂止那质朴小院的一砖一瓦。 

《周恩来的故事》拍成后,我仔细观看了呈现淮安的两节。每一棵草,每一棵树,每一幅画,每一扇窗都情思绵绵,很有意境。我特别注意了刘大师用心拍摄的那缕霞光。青砖黛瓦的天空上,万里无云,突然,红霞漫卷,赤橙红黄,变幻无穷,有的像长城蜿蜒,有的像黄河奔腾,好一幅气象恢宏的印象画,那五彩霞光袅袅移动,静静流淌,把古老质朴的小院映照得那么神秘那么迷人,令人遐想。


气质如兰最淮安


大运河进入苏北平原,水势渐趋平缓,河道平直而宽阔。两岸坦荡着一派田园风光,散散淡淡,错落有致。与淮河交汇以后,水质清蓝晶莹,芦苇丛丛,在初夏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浩大气象。大运河与淮河交汇的地方,一座城市氤氲而立,这就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运河重镇——淮安。

地处江淮的淮安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这里兼济南北,小巷如幽,米软鱼肥,有讲究的菜肴和小吃,有身材婀娜白如凝脂的美人。这里的人亦雅亦俗,能屈能伸,为人处事能进能退,他们均匀而有秩序地分配着自己的生活,喝酒,品茶,健身。淮安人爱淮安这块土地就像爱自己的妻儿,如痴如醉,淮安人热爱生活,就像每天喝的二两老酒,有滋有味。淮安人的平静平和是有理由的,多少年来,这里从无地震之灾,无泥石流之难,无烽火之警,亦很少有饥馑之患。如果把“淮安”两个字左右上下拆开来,可以这么理解:在水一方有小鸟依人一样的佳人,家家户户都有西施一样的美女。这么美好的地儿谁来了还想离开,这样滋润的小日子谁还会走南闯北去冒险,去吃那份苦呢。因而,可以说淮安的“安”是安逸、安全、安稳、安定、安分的“安”,淮安人的性格被这个“安”字融化了陶醉了。

特殊的地理环境塑造了淮安人特有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形成了自己的如兰气质。沉静,包容,精明、见多识广和骨子里的书卷气。《隋志》记载淮安:“重礼教,崇信义”。《元史》记载:“喜学问,好教化”,“有南人之文采而去其浮,有北人之气节而去其野”。清朝末年,仅山阳一县就培养出文武进士286名,文武举人948名,其中文武状元4名,榜眼2名,探花3名。现淮安区南门泮池上方有颜体楷书“宫墙数仞”四个大字,散发着耀眼的光华。“宫墙数仞”典出《论语》,意思是说孔子的德行学问好似仰望数丈的高墙。这么文绉绉的几个字一般会刻在文庙或学堂。原来这是淮安府学的旧址。从北宋景佑二年始,到清同治年间达到鼎盛,形成了一座庞大的分东西两部分的建筑群。 

 

到过淮安区的人可能都曾走过河下古镇的石板街,可有谁知道,嘉庆年间,有一位弱弱的女子常常挽着竹篮,跟在母亲的身后,在这条石板街上毫不起眼地走来走去。17岁嫁给邻县的一名儒生,可世事难料,夫君刚到中年,就弃妇而去,命归黄泉。婆家并不理会她沉吟书斋,母亲则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了出了门的姑娘,她一边设馆教徒,一边专心创作,当她用心血浸润的三十二回,120多万字的《笔生花》面世的时候,迅速引起轰动,大街小巷人皆传唱。作品直言“生女如斯胜似男”的同时,阐明了“弄瓦无须望弄璋”的思想。她的名字叫邱心如。

大运河之长,有一千七百多公里,流经的城市之多,大小有十八座,对于淮安来说,不过是一支嘹亮的音符。是的,正是这支音符吹醒了吴承恩的才思和灵感。考场上官场上总是不顺的吴承恩,当时名望不小,朋友很多,周金、葛木、陈文烛,这些在漕运和淮安府里做大官的都愿意“折节交之”,使得他“可尽读天下书”。宋元戏文《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唐三藏》、元杂剧《唐三经西天取经》等敷演取经神话故事,吴老先生几乎过目不忘。每看过一部,他都会摇摇头,闭目沉思。怎么说呢,都是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好像就事论事就故事说故事的多。多好的素材啊。白天读书吟诗喝酒下棋,晚上睡觉做梦,玄藏师傅总会往他脑子里钻。是不是该我动动他的手了呢。吴老先生捋了捋长须,踱步院中。“虽贫杜甫还诗伯,纵老廉颇是将才”。几十年的风雨看的太透了,几十年的愤懑压得太久了,几十年的豪情也该宣泄了。于是吴老先生抖了抖长衫,端坐案前,执起竹管,铺开了稿纸……“吴承恩的伟大成就,正在于他把我国汉族自古以来的神话‘荟萃熔铸为巨制’,从而结束了零星创作神话的时代,这种情形又是和《荷马史诗》出现后希腊不再有新的神话创作出现相类似。”陈辽对《西游记》的评价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同。

“残阳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因为《长安秋望》中的这一句,淮安中唐诗人赵嘏被唐代大诗人杜枚称为“赵倚楼”。有扬州八怪之一之称的边寿民,雍正年间淮安著名画家,以苇雁为主要创作素材,构思精巧,以雁生情,世人称其为“边芦雁”,其画雁成就可见一斑。著名医学家,《温病条辨》作者吴鞠通,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开国总理周恩来,等等。这些出生于淮安的名人大家姑且不用说了,如果列位看官有机会,还是来到淮安河下的文楼饭店,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将“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的下联应对上来吧,这可是淮安的一位村妇出的上联啊。


文章分类: 签约作家
分享到: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