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杨兴明 || 过年  家乡人的憧憬和向往

 二维码 147
发表时间:2019-09-05 10:00作者:杨兴明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xnwenxue.com/

记忆里,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儿时心中最美好的期盼,更是家乡人的憧憬和向往

因为期待太浓烈,因为憧憬和向往,会觉得一年四季那么漫长。而现在,时间如流水,转眼又是一年。

童年时代过年非常的有趣,家乡的人们从入冬以来就数着日子盼过年。真正的准备过年当从腊月二十算起大人们开始准备过年物资,那时的物资可没有现在的齐全,也没有现在准备的充足。大人们忙碌着打扫房间,清洗窗帘,拆洗被罩。没有洗衣机,都是手洗,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冰凉的水里浸泡着妈妈通红的双手,但妈妈的脸上却满是喜悦的笑容,因为要过年了,妈妈高兴。

民以食为天,记忆中的年味自然也离不开美食。购买年货,首要的任务就是去买猪肉,家庭条件好的、富裕的就杀猪了。买猪肉不挑肥瘦,家家户户都是多多益善。

猪肉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菜。因为猪肉的利用已经达到了零浪费。瘦肉不能少,做丸子,配炒菜,花样百出;肥肉也不能少,要熬成猪油,是家里一年的主要食用油。年关煮肉时,黑色的大锅盖上乌黑的大锅盖后,在火苗的舔舐下,锅盖的缝隙之间渐渐散出蒸汽。佐料就只放些花椒、八角,水开肉滚之时,飘逸出来的肉香别说绕梁三日,就是至今回味起来,也是记忆犹新,勾人馋虫。

童年的快乐时光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每每回忆起那些美好的日子总是觉得很温馨,很甜蜜。尽管现在的生活条件要比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好上很多,但依然觉平淡无味,像小时候那样目睹父母忙碌过年的情景,很早就盼望着新年到来的心切,如今再也没有了。那样红红火火的年的味道,也只有封存在记忆里,如今想起,历历在目,却只能令我久久回味了。

小时候我特别能吃,早上如果陪妈妈连着串三户人家的门,可以眼不带眨的吃三顿饭。如今,就算面对满桌子的美味佳肴,我是还没动筷子,就已经觉得饱了。

的生活养坏了家乡人的胃,们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早已失去了对“味”的冲动,再也不会对过年有憧憬和向往,更不会对年夜饭垂涎三尺了。或许,这也是人们觉得“年味”变淡的因。

过年本应让人期待,更令人憧憬和向往,而现在已经找不到这种感觉了。

爷爷常说,在过去的那个年代,人们刚刚从旧中国一穷二白的生活环境里走出来,对穷怕了、饿怕了的人们,平时不要说能吃上一顿好的,就连吃饱都成问题,多数时间吃的都是野菜,所以成天念在嘴里的都是“过节、过年”。因为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只有过年过节,国家才按计划发放一家几斤米、几斤肉。

山坡上、道路旁、水井边,火塘旁,只要人们一歇下来,一有空,就说:“某天某天要过什么什么节啦!”,“没有多长时间要过年啦!”那些年,人们总是那么期盼过节过年,从黑暗的旧中国走过来,他们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建国后,虽然结束了偷抢的黑暗社会,但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还较落后,人们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故家乡人一天期盼、憧憬和向往的是过节过年,因为过节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饱饭,才能有点米饭,肉吃。

现今的家乡人,男女老少再也没有听到过节过年这样的词汇了,为什么?因为现在每天吃的都有肉、鸡、鱼等,平时吃的都是和过年过节吃的差不多,所以觉得过节过年不稀奇了,也不再有人提了,更不再有人期盼、憧憬和向往了。

当然,中国人对年总是有一种盛情,这份盛情并不会因为社会的变化而改变。春节,永远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作家冯骥才说:“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也就是说世界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年味”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

如何过个好年,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美好祝愿。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时,就有了年的意味。

所以,“年味”始终都在,只是悄悄的改变了旧模样。人们总说年味淡了,其实淡的不是“年味”而是“人心”。



作者简介:杨兴明男,苗族,贵州六枝人,供职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乡人民政府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关于苗族文化的论文以及文学类作品散文、诗歌等百余篇。作品散见于《中国凉都》《六盘水日报》《贵州民族报》《三苗网》《西南文学网》《云上六枝》《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苗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贵州省苗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等。



(编辑审核:罗 丹)


文章分类: 散文天地
分享到: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