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吴学良 || 文学是一种戴罪修行

 二维码 1151
发表时间:2019-06-02 21:11作者:吴学良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施昱、王华同志帮忙校对完《残苇》书稿,在我办公室交谈时说:钟山区文联钟山文学沙龙待书出来后,准备让大家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研读,围绕它展开一次沙龙讨论活动。听了这话,感触良多。这些年一直深居简出,不太过问世事的我,自然知道年纪逐渐大了,朋友越来越少了,心也就静了的道理,可两位同志在书稿校对上帮了我那么多忙,断然地拒绝也不地道,只能聊领一片盛情了!

  怕参加此类活动,源于畏惧“踏歌而行”。怕听到于作者来说,极其肉麻而又无可奈何的奉承,怕亲临现场自找不自在。可刚才听了大家的交流,算是松了一口气。应该说,大家交流、讨论中提出的各种观点,我认为是客观的,体现了一种自觉的人文情怀,也体现了大家在认识上的不断提高,这难能可贵。

  《残苇》是原定《中国凉都文学大系》的胎生儿,没有这套流产丛书的筹划,没有文学院和文友们的帮助也出不来,直到现在,它也只能算是文学研究的一份档案资料。而大家刚才的讨论,让我茅塞顿开。客观地说,在写作过程中,我没有去想于文笔、文风上形成什么风格,也没有去想在题材上要怎么与众不同。记得刚进入文学圈时,为了能立住脚跟,每个夜晚都在回忆儿时的生活情景,把那些能写的素材都写了,这才有第一本散文集《生命的痕迹》。现在看来,它是相当稚嫩的,是我那时急功近利的产物。脱离这种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是在2000年以后;认识到这种写法的弊端,我便刻意在题材上作有意识地挑选,初步关注对文化内容的体现,这才有了《摆渡红尘》。读过这部散文集的人都会感到,它是我在散文写作上的一个转折点;我更没有想到,里面《祖根·家园》这篇文章竟会在文学圈内引起广泛关注,于《延安文学》上刊发后居然被选进《中国西部散文百家》和《新中国散文典藏》,成为我和外界文友沟通的媒介,真可谓瞎猫碰到死耗子。我原来的想法,无非是把关于夜郎的某些争论,用文学的手法按我的认识来表述而已。到第三部散文集《岁月手记》出版时,我才逐渐摸索到散文写作的一些方法,有了点滴心得。这时,我也完全陷入对散文创作较高的认识桎梏中,在2009年前后,差不多有三年的时间,我没有写过一篇散文作品,就怕眼高手低,自己对自己难以交代。好在兴趣爱好广泛,对文学理论和文化的研究填补了这段时光,总算没有辜负光阴。2013年,长卷散文《灵河》的出版,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在散文创作认识高度上心血的体现。那时,我一直认为,总是把单篇文章凑起来出书,意义不大,不能反映自己驾驭大题材的能力,于是就选择北盘江作为对象倾力写作;因为有了此前文化研究的支撑,故这部散文集在文化内涵上有了较为丰富的表达。可长卷题材并不是好选的,没有找到大题材,小的还得写下去,长短兼容也并非不可取,《阳光穿透风的背影》2015年就这样出现了;就内心而言,我自己很看重它,整部书稿在思想层面,我以为是其他四部散文集不能相比的。近两三年以来,我再度陷入散文写作瓶颈的制约,总是感到没有题材可写,勉强可写的我却又不想写,怕写出来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的内心。尽管有时也会焦虑,然而仔细想想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这就是这两年大家热心邀我参加采风,如果要交“作业”,我宁可不去的原因。有时每年写两三篇文章,就成了我的“成绩”,说起来真是有些汗颜。然而,我也不会因此而内愧。摄影上有句话我认为说得很到位:“摄影家终归成为摄影家,驯狮者终归成为训狮者,这绝不偶然。”(多萝茜雅·朗格)拉尔夫·吉卜生则说:“我不理会照相机如何看事物,我要它看到我看世界的方式。”同样的,我所力求的就是读者读到我写的文字,能从中看到我的思想状态以及我对世界的态度。因而,文学在我看来,它绝不是一种简单叙述,它是一种用形象描写让人产生欣悦,进而让他人认识到作者怎样认识世界,他们在此基础上应该怎样去认识世界的艺术活动,这就是我为什么创作不勤奋的原因所在。当然,因为文学的形象性、生动性,有时要透过作品的文面来认识作家的思想、态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思想表达得曲折、委婉的事例也时常可见,如唐代诗人朱庆余的《近试上张部水》及其回赠诗,张籍的《节妇吟》等都是大家耳熟的例子。在文学社会学上,作家绝不是出过书的人,而是有作品经历时间检验后,能被人记住的人;故作家的创作不在于你写过多少书,参加过什么文学培训班,加入过与文学有关的什么组织,也不在于你写的是大部头作品还是小作品,公开发表还是内刊发表,甚至是不发表,关键是写得有没有思想深度,写得是否对世道人心有完善的作用。在这些方面,朱自清的《诗言志辨》,梁启超先生对陈寅恪先生的评价,都是很好的事例。中国古代强调的“文以载道”、“义法义理”也是这种意思。我深感作为一个写作者,只有在认识上提高了,作品也才上得去。

  任何一个作家的伟大都是相对而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一个真正的作家,他应该是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不断修正自己缺点的人;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应该是有远见卓识,绝不阿谀奉承、为作家和读者认真、彻底负责的人。作家只有在批评家的正确批评中才可能进步,批评家只有严谨的批评才可能推动文学的健康发展。我也做过文学研究,深知其中甘苦。可能也是因此原因,很多同志从来不在台面上谈论我的文字。这些年,也有论及我文字的一些篇章,平心而论,好的不多,黄成松对我的散文专论我认为是下过功夫的,再就是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郭茂全对《灵河》一书的评论,我也认为颇有见解;另外,散文名家史小溪为《岁月手记》所写的序言,从文学创作过程角度切入作品要达到的高度,相比评论而言,可能更能给人启迪。现在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在创作上,居然还有我没有梳理和认识到的特点或缺点,这对我无疑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十分感谢大家的坦诚和真知灼见。同时,我觉得读书会这项活动,还可以把目标更明确、更具体化一些,时间一长,将每一次的成果集中起来,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后人也能从中见到历史上水城河畔的一个个文学背影……

  在我看来,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枷锁,从事这份工作就是在做戴罪修行;它尽管不需要写作者成为思想家、哲学家,但它绝对需要每一个热爱这项事业的人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修养,需要他们带着一份原罪心态,不断地修正自己在创作上的失误,并持之以恒地坚持,老僧般地修行下去……


(编辑审核:钟 新)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