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为什么开创文学新流派的作家余华,在文坛不受“待见”?

 二维码 3771
发表时间:2019-04-15 23:01来源:文史撰家(百家号)

  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之一。他独特的写作手法可以说在文坛上开创了一个新流派,然而观察他的获奖记录和赠予的荣誉大多来自国外,至于国内的茅盾奖、鲁迅奖、红楼梦奖等重要奖项都没得过。为什么作品以精致见长的余华,这么不受国内文坛“待见”呢?

  先锋文学

  提到余华就不得不说到“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个流派主要特点就是坚持“不断创新”,主张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他们的目标就是以“离经叛道”的方式,向传统的写作文化发起挑战,代表作家有苏童、叶兆言、洪峰。余华也是先锋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作家。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这篇作品现在被公认是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写一个刚刚步入成年的人在人生的初旅上,遇到的各种挫折和碰瓷。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荒诞,莫言曾经对这篇小说有着高度的评价:“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造梦者”。

  90年代后,先锋文学为迎合大众又走向了通俗化,也就意味着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余华算得上当初先锋文学转型最成功的。因为在进入90年代后,余华先后发布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足以算得上余华的代表作。

  无论任何时候、任何人谈起余华,《活着》这能一代表余华最高成就的作品,都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他曾凭借这部作品于1998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8年的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以及2005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这也是余华在国内获得的为数不多的荣誉)

  

  平静的苦难

  也就是从这部作品开始,余华告别了荒诞先锋的路子。他的笔下充满了异常的冷静,苦难充斥于他的作品中,《活着》充满了沉重的基调,有人说这是余华刻意堆砌的的结局。从妻儿子女相继死去,到他的孙子吃豆子被撑死,无不让人怀疑余华是有意塑造悲剧夺得人的同情。但在小编看来其实不然,沉重的小说落下帷幕时,福贵身上的一切都被剥夺,但是那种活着的意志,是唯一一个不能剥夺也剥夺不了的东西。

  最初我们来到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真实。 ——《活着》

  命运与人性

  余华的小说里,他就是在天上俯视苍生的上帝,冷眼旁观着世人的命运。苦难命运在他眼里是活着就躲不掉的东西,即便被人诟病是另类的血腥暴力。他的文字就像是从土地里钻出来的一样,凡是在这片土地奔跑过的人,都能感受的苍凉的悲情。就像读到许三观因年老卖血没人要的时候,那种小说里的精神崩溃就像发生在身边一样,观者无不为之动容。也因为如此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不能说力气比你们多,我们比你们城里人舍得花力气,我们娶女人、盖屋子都是靠卖血挣的钱,这田地里挣的钱最多也就是不让我们饿死。 ——《许三观卖血记》

  自成一派

  许多作家都有着自己的精神寄寓,莫言在他的高密乡中找寻他的根,徐志摩在自己的康桥里等待着理想女孩,鲁迅有他的绍兴城,陈忠实有他的白鹿原,贾平凹也有着自己的商州。而余华什么都没有,或者说他什么都有。凭借着极具有争议的叙事方法——用“以小见大”转化为看似规模宏大的叙事结构,他自己勇敢而孤独,甚至是彷徨的探索着、走着。他站在那,就成了一个流派。

  总的来说,余华之所以在国内与茅盾文学奖等众多奖项擦肩而过,作品里的悲剧以其富有争议的风格至为重要。很多人读了《活着》之后反而不想活着,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太过悲情,无法给人们寄予希望,但能从《活着》中读到“活着”的都是少数有心人。然而得不得奖对于余华来说,早已经云淡风轻。这不是他的遗憾,是茅盾文学奖或者其他荣誉的遗憾。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